大相

訪木工藝聯展「木漏日」:從盒出發,重塑想像

日語裡面有個詞彙叫「木漏れ日」,意指每次從樹木縫隙間照射下來的陽光,都會隨花草樹木的吹動而改變。首辦木工藝聯展的「一木工房」創辦人周健龍(Ken),就從這個日語詞彙得到啟發,集合了12位技藝各異的本地工藝師,各自以「盒」為主題發揮想像,將平日不留意的美好事物化為觸手可及的感動,憑藉巧手重塑「盒」的意象,讓大眾在細味欣賞木藝的同時,也學懂在生活中用心觀察,為平凡日子重新找到一抹驚喜。

撰文及攝影:CLONG

盒子蘊藏的無盡可能

熱衷於木工的Ken,曾經花上三年時間,走訪中港台學習木工,2019年創辦「一木工房」,從櫥窗設計到自家木工創作,都專注以精緻巧妙的手藝,展現木材優點與美感,年前開設工作室,全心投入木工行業,期盼為客人造出可用一輩子的傢具。 Ken首次籌辦展覽,召集了來自不同範疇的本地工藝師,之所以選定以「盒」為主題,Ken說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盒子作為木工根基的象徵,形態多變,蘊含無窮的可能性與想像。「香港舉辦的工藝展很少,具主題性就的更少,所以我想嘗試開個頭。每位工藝師的技法各異,工作條件也不同,造出來的盒子亦風格獨特。大眾看來,盒就是盒,但款式不同,要計算的尺寸與材料就不同,要將它變得精緻,都很考驗工藝師的技術與功力。」

梁毓誼創作的《童年筆盒》, 嘗試以木工型式配合彈簧五金製作,挑戰自己和木材的極限,複刻小時候想買但買不到的筆盒之餘,還多加了抽屜用作放擦膠。
梁毓誼創作的《童年筆盒》, 嘗試以木工型式配合彈簧五金製作,挑戰自己和木材的極限,複刻小時候想買但買不到的筆盒之餘,還多加了抽屜用作放擦膠。

展覽海報沒有放上工藝師的作品,反而只有一個盒子置於中央,其中想法也是希望由此引發不同想像與可能性。「我給每位工藝師的方向,就是只有這個盒,他們做到些甚麼,我事前也不知道。我覺得做木工的人,參觀這個展覽時會看得最開心,因為當他們看到那個盒子的海報,想必也會對盒子有所想像,然而來到這裡,卻會發現意料之外的盒子。」

也正因為盒子蘊藏無限可能,當Ken收到工藝師的作品時,不少都令他有驚喜的感覺,即使某些已經知道工藝師的構思,創作出來的成品仍超乎他的想像。「例如做開電影道具的Happy Apple Box(快樂蘋果箱),他們說過作品會跟醫療有關,但我也沒想過它會變成如此有趣的醫療工具,可以攜著這個盒子到處走。畢竟大家範疇不同,思考的方向亦會不同,這亦是為何自己今次想要召集不同技法的工藝師。」

在不改變原有外觀和尺寸的前提下,「快樂蘋果箱」製作的First Aid版本,外觀以紅色和白色十字標誌為主題,亦設計了實用的收納空間,內附急救包方便隨時取用。這個與救援組織 USS 攜手推出的First Aid 版快樂蘋果箱,亦將限量發售20個。

促進工藝師互相交流

籌劃這個木工藝聯展的原因,除了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可能性之外,Ken還想藉此建立溝通的橋樑,讓工藝師之間可以衍生更多交流。「我在台灣學藝的時候,發現工藝師之間的交流性很高,氣氛也很開心,他們並非不講錢,只是不會像香港般將錢放在第一位,兩者的感覺相差很遠。這次邀請工藝師們參與展覽時,大家聚過一次互相見面,及至創作中途,他們各自都有不少網上討論,這種交流氣氛亦是我希望透過展覽營造的。」

龍至昇創作的《年輪木匣》,封存了一位木匠生涯縮影,「年輪」根據木材紋理拼湊製作而成,「木匣」各處部件以不同傳統木藝榫卯及五金結構接合,收藏了獎牌、戰友贈禮、現在照片與未來空白,兼顧紀念品展示與實用收納功能。

工藝師由盒子引發的聯想,還有來自動畫世界的場景,像安展彤的《胡迪的修理箱》,就參照了自己喜愛的《Toy Story》系列,重塑曾經出現在故事裡面,某位玩具修理員為胡迪修理時使用的工具箱。將動畫場景變成現實中的擺設。Ken說這些作品的轉化過程,亦很能見證木工人的心思與功夫。「我們經常都會說,如果製作一件真人電影裡面已有的東西,那並不是很surprise,所以我們很喜歡在動畫與卡通世界裡,尋找相關的實物素材,因為繪畫的人並非木工,他們畫的分鏡從正面與側面看,可能會有所偏差,我們就很喜歡將兩者比對,然後用回木工人的角度進行調整。」

安展彤(Winnie)花上大約300小時,參照《Toy Story 2》裡玩具修理員為胡迪修理時使用的工具箱,以松木、黃銅等材料,製作了充滿機關特色的《胡迪的修理箱》。
展覽會場最年輕的木工藝師許澄瑤,以木皮拼貼創作出《ポニョときばこ PANYO AND KIBAKO》,盒面選取了宮崎駿動畫《崖上的波兒》名場面進行創作。

金錢以外的得著與收穫

本身也是個木工藝師的Ken,這次卻沒有落場參與其中,純粹只以「搞手」的身份籌辦展覽,並嘗試運用自己以往參展的經驗,為這個木工藝聯展帶來不一樣的元素。「工藝不用賣故事,工藝就是賣工藝。從頭到尾,我都說自己不是策展人,而是搞手,這個角色就是讓我代入參與者的角度,為他們設想更多,例如有工藝師想在這裡擺放之前的展覽作品,我也無任歡迎,只要有足夠空間都可以。」

縱然對木工藝擁有無比熱誠,然而在籌劃這次展覽的過程裡,Ken坦言自己也曾思考過,到底為了甚麼而要繼續,後來覺得,如果展覽能夠讓木工藝術增進交流,其實已是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很多時候,我覺得香港這個地方真的很講錢,但亦無可厚非,只是自己在其他地方參與過展覽,會知道那些帶來開心的元素,並非全然來於錢。如果有些人能夠多做一點,其實已經可以很開心,這次我用另一個角色,能夠與12位工藝師更熟絡,就是我自己的收穫。」

從事與木相關行業已經十年的蕭貫豐,這次嘗試了之前未做過的領域,創作了懷緬自己過去身形的《大隻佬》,以樟木、櫸木、檀木等材料,呈現作品多角度切割與木種多樣性的特色。

展覽舉行期間,Ken都會全程駐場,為參與者進行導賞,務求可以令大家了解每件作品的精細之處,同時更加明白木工藝這個行業的背後種種。「這次特別想找工藝師而非藝術家的原因,是想著重於我們做木工的技巧。也許很多人會以為,那些很簡單可以按動的東西,都是買現成再裝嵌,但它們其實全都源自手工藝的技巧。所以我們的導賞不會只介紹這12件作品,而是會環顧工場周邊的基本技藝,希望能讓大家更加了解木工是怎樣的一回事。」

盧冠宇創作的《紙巾盒》,意念源自生活中的小困擾,木盒部份採用氣密結構,讓每次更換紙巾時,都可看著木盒因氣壓徐徐降下,增添一份趣味和互動感。

記住樹葉透下來的光線

是次展覽的另一特別之處,是每件作品都會標示其製作時數與價錢,以最公開透明的方式與大眾分享。Ken由此談及展場裡耗時最長、以Chucky玩具包裝盒為概念的《WANNA PLAY ?!》。「單說作品很厲害、價錢很貴,這些都沒甚麼意義。我希望盡我能力,用最顯淺的方法,令大家知道工藝師做過些甚麼,例如李寶華製作的玩具包裝盒,花上超過900小時製作,背後有些甚麼含意。」

李寶華以Chucky玩具包裝盒為概念,配合《WANNA PLAY ?!》的主題,木櫃一面展示Chucky手持鎚仔和木板,另一面則保留原包裝盒的設計,將原來的透明窗改為鏡面,製作時數花耗了超過900小時!

至於「木漏日」的展覽名稱,Ken說最初了解這個詞彙的時候,就覺得它與工藝物的意象很相似--到處都存在,很漂亮,卻未必會有很多人留意。「當然,可能也會有人欣賞,或者他們拍了照,打過卡,只是我不知道,那些樹葉透下來的光線,原來他們都記得,而我覺得『木漏日』這個名稱,挺適合形容我們做木工藝的人。」

雖然未知最終反應如何,但Ken表示這次以「盒」為主題的木工藝聯展,只是未來兩年計劃裡的序幕,長遠來說,他更希望能夠將「木漏日」恆常化,成為每半年定期舉行一次的展覽。「如果這次能夠吸引幾百人到訪,那我年尾再做這件事會更開心點。我最想做到的是,將這個『木漏日』變成個節日般,半年定期舉辦一次,讓大家記得想看木工工藝展的話,每年五月、十一月都各有一個。無論大家是否木工人,都很歡迎前來參觀,有做開手工的可以互相多交流,沒有的亦希望能在這裡好好享受,欣賞木工藝師作品的美。」

12位參展工藝師:
龍至昇 @burumu.hk
鄭嘉俊 @kinoshita_woodworks
蕭貫豐 @hopkeung.hkck
梁毓誼 @wood__being
盧冠宇 @will_woodcraft
曾靖然 @tripletimber
楊汋為 @made.by.alot
安展彤 @winnie_woodwork
Kat @katrina.makes.stuff
快樂蘋果箱 @happyapplebox
許澄瑤
李寶華

木漏日 𝗧𝗢𝗨𝗖𝗛 𝗢𝗙 𝗪𝗢𝗢𝗗 @touch.of.wood
香港木工工藝展 2025 第一回 ␥ 盒
日期:2025年5月1日至5日
時間:10:30am-8:30pm
地點:一木工房(觀塘幸運工業大廈7樓G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