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天星小輪和山頂纜車一樣,作為香港最古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電車不單止見證了這個城市百多年來的興衰迭變,成為好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重要的是,隨著近年眾多屬於香港的老事物都陸續消失不見,擁有116年歷史的電車,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最能代表香港的、碩果僅存的、最有活力的、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流動文化地標。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或許有一天,我們再也不會聽到那熟悉的「叮叮」聲?
文:Nico Tang
圖:有關機構、Nico Tang
百年情
張愛玲在《公寓生活記趣》裡說:「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舒巷城於《在電車上》寫道:「還是搖着它的高身大腹,帶着乘客們的倦容和睡意。」羅永光的《電車樂》這樣形象:「車身左搖右晃,涼風吹起髮絲,那種快感不是過山車的刺激,而是一掃愁煩的舒暢。」小思老師的《春秧街》,更寫出了電車和行人在擠擁的露天街市中如何有默契地互動;當然還有譚家明的《烈火青春》、關錦鵬的《胭脂扣》、李安的《色戒》⋯⋯
無論是文學或是電影,當作者和導演想講述一個關於香港的故事時,電車彷彿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一種常用的符號或是靈魂來源。或許就正如潘國靈所說:「因為文化的累積,使電車成為了年輪,足以締成出一個又一個香港故事。所以,電車是香港活生生的歷史厚度,一旦失去電車,城市的存在感就會下降,沒有記憶的比照,人就沒法擁有歸屬感。」
而關於電車自己的故事,其實也是如數家珍:由早期的單層變雙層,再變成現今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由英國進口,變成所有電車都是made in Hong Kong;車身由木製變成鋁合金,新造的88號還安裝了冷氣;由緩慢但便宜的交通工具,變成環境低碳慢生活的代表,就像港式優雅的Martin所說:「這是我們城市獨有的blessing——只需跳上一輛電車,便可轉以一種久違了的步調,去享受那不太一樣的日常。」
當然還有電車軌,這條貫穿港島東西的路線,由最初沿海而建,逐漸退回市中心,它不單只是百年前維多利亞港海岸線的標誌,也見證了香港由英殖到日治再到主權移交等歷史時刻⋯⋯時代在變,電車其實也在變,只是從前的這些變化,就跟它的車速一樣,以自己的節奏,慢慢地變得愈來愈好。「但我們的初心並沒有變,就是很單純地想做好一個公共交通工具,每日安全地接載市民回家。」香港電車的品牌總監Nixon(張永恒)如是說。
舊帶新
用相宜的價錢,安全地接送市民回家,讓大家都可以開心過好生活,這便是電車百多年來的初心和使命。所以在2017年時,他們便以「笑聲笑聲,滿載叮叮」作為口號(英文「Catch a ride, Catch a smile」其實更貼切)。不僅更換了新的電車logo,向乘客展示笑容;每輛電車前方也劃上一條白色微笑型的弧線,希望每個人在叮叮車上都有愉快的乘搭體驗。
「坦白講,雖然香港幾乎無人不認識電車,但真正會搭的人其實不多,至少居住在九龍和新界的人,就不常搭到了。而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大抵會覺得只有阿伯阿婆才會搭電車。所以,我們一直都很想將電車這個品牌年輕化,讓更多人,尤其是小朋友,能明白到電車除了交通工具之外,對於香港這個城市,還有很多意義。」
為了進一步「飛甩老土」,廣告公司出身的Nixon,去年加入香港電車公司後,便乘著115周年紀念,開始積極發展電車的週邊產品:首先與白蘭樹下合作,推出三款以電車路為主題的限量版Gin酒;夏天再與維記雪糕聯乘,將四款港式糖水做成雪米糍;初秋又與CheckCheckCin合作,推出健康飲品桂花梨米水;接著更與望月合作,推出適合一家大小的迷你奶黃月餅;之後還有叮叮啤酒、電車陀飛輪腕錶、電車首飾、電車主題酒店套房、電車版大富翁、電車兒童繪本,以及電車吉祥物叮叮貓等等。
「這些合作,是希望可以讓大家見到,作為一種香港的heritage,電車不是只有懷舊,原來還可以很有創意的。首階段,我們特意選擇與本地品牌合作,是因爲香港品牌的故事容易引起共鳴,具感染力之餘,他們的自由度也大,思想比較open,沒有太多限制,所以一傾好就可以立即開工,真的跟香港這個城市一樣,很有效率。而且,我們不一定揀大品牌,相反只要我們覺得有潛質,即使是初創的品牌,我們也願意合作。就像月餅我們揀瞭望月。這樣才能做到以舊帶新,幫助這些新興品牌發展下去,同時他們也能到電車,讓我們的品牌變得年輕化,形成一個win-win的良性循環。」
念初衷
不過,在這短短年半的時間裡,就已經推出了16款電車週邊產品,而且往後還陸續有來。如此搏命地火速發展,歸根究底的原因,是為了錢還是真係愛?Nixon笑說,兩樣都有關係。
「最初並沒有打算發展得這麼快的,但沒想到開始後不久就遇上疫情,令到公司的收入大減,所以才逼著加快腳步,希望能盡快開拓到新的收入來源。」他解釋說,因為疫情,這大半年都少了很多人出街,在車費方面的收入自然就會減少;而少了人出街,也少了人消費,廣告方面的收入也隨之然下降了;然後外國的旅客也不再來香港,令到觀光電車的生意也難以持續。
「你去看看運輸署的資料,就會知道去年我們的收入真的下跌了百份之幾十。其實各行各業都面對逆境,運輸業削減人手,國泰大幅裁員,連港龍都保不住了。反而電車公司沒有裁員、減薪或停職留薪,還增加人手。公司願意頂著赤字,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維持不到電車服務,不單只會有600多人失業,更影響到每天多達20萬的固有乘客群失去選擇。」
Nixon補充說,自從港鐵西港島線開通後,電車的收入每年都在減少5-10%。所以作為一間私人企業,電車有需要加強發展週邊產品生意,以幫補開支。去年他們推出這麼多週邊產品就是想要幫補生意。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這些產品可以接觸並得到一班喜歡電車,但平時未必有需要搭電車的人的支持。
「其實每賣出一件產品,我們可以分到的收入可能只有幾蚊,但你別小看這幾蚊,因為每程電車的收費也不過是$2.6。即是話,如果有個人在新界買了一件電車產品,某程度上就等如他在新界搭了一程電車。而當有人在九龍買一杯雪糕,又有人在離島買了一盒月餅,就等如打破了地理的限制,讓電車的業務能衝出香港島。」
路漫漫
為了令電車可以走得更遠,聯乘產品其實只是第一步,Nixon他們還有一個更宏大的計劃,就是教育。「Education其實是最重要的。畢竟我們的前線員工,很多都上了年紀。怎樣可以吸引到年輕人加入呢?最大的誘因當然是錢,以及晉升機會,還有公司文化及品牌形象。參考港鐵,他們有自己的academy、有學徒、有很多recruitment。長遠來說,我們也想建立起自己的一套。」
「故此我們正著手於建立電車和教育之間的聯繫。我們計劃在未來3至5年間,與一些國際知名頂級學府,合作推出一些適合中小學的STEM課程。其實電車運作本身就是機械工程,充滿物理學知識(如直流電與交流電的應用)。再者,本地文化題材廣闊,有很多探索的空間。Academy運作成熟後更可開辦成人課程,建立品牌認受性及競爭性。」
「年輕人看見電車品牌的將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