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柴灣地鐵站對外,有一座好像停留在某個時空的建築……是1950、60年代的徙置大廈,而且被活化了,依然住人!沒錯,這座是建於1950年代的徙置大廈,不過當年不是徙置居民,而是徙置工廠,這是不少香港人曾經努力奮鬥的工廠邨,現在被保留改裝成香港唯一的二級歷史建築的公共屋邨——華廈邨!今次也順帶介紹香港各式房署旗下工廠大廈,有些正在踏入倒數中,想親眼睇的話,就要珍惜這段日子把握機會了!
文、圖:Keith
舊日香港 ‧ 工廠大廈養活無數家庭
如果有了解香港公共屋邨的發展史,都知道公屋前身是徙置屋邨,跟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有關,其實燒的不止是無數家園,更有不少設於木屋區的山寨廠和家庭作業工坊,因此興建徙置區的同時,也要興建徙置工廠屋邨去安置這些規模不大、但養活無數家庭的工廠,全盛時期的1970年代,房委會一共管理17座工廠屋邨。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工廠北移,香港工業逐漸式微,工廠邨亦隨著時間湮沒,現今僅保留6座。
第一代工廠邨活化石
香港歷史上第一座啟用的工廠邨,是長沙灣工廠大廈,2006年拆卸,其後改建成現在元州邨第5期、聖公會聖多馬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緊接的有現在活化成華廈邨的柴灣工廠邨大廈,隨後亦在佐敦谷、大窩口、新蒲崗、觀塘、元朗、葵涌以及九龍灣興建,及後紛紛拆卸重建,如大窩口工廠大廈原址重建成居屋尚翠苑,觀塘工廠大廈原址則發展成現在的宏利廣場。這些年代的徙置大廈設計風格一致,近似徙置區的一型(H型)和二型(I型),樓高約5至7層,不設獨立廁所及升降機,因此當看見柴灣新廈邨這座「活化石」,香港人,尤其是老一輩的,總有點似層相識。
香港唯一歷史建築公屋
柴灣工廠邨大廈樓高5層,在1959年6月落成,當年提供全座合共378個工廠單位,每個單位標準面積為18平方米(約190呎)。2013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同年展開改建工程,基本結構維持,不過在單位裡增設洗手間,並加裝兩部升降機方便居民出入。地面亦增設入口大閘及保安櫃位,加設物業服務辦事、互助委員會辦事處、舖位、歷史展覽區、機電設施、上落貨區及公共廁所等,更在戶外位置加設園林及健身休憩設施。
展覽廊 娓娓道出山寨廠奮鬥史
2016年重新入伙後,屋邨名稱改為華廈邨,邨內建築亦定名為華欣樓,共設187個出租公屋單位,面積由190至410平方呎,單位佈局採用採用開放式廚房,部分單位更附設露台,天台亦設健身設施及綠化苗圃。對外開放的展覽廊,展出當年各行各業工廠製品及機器,如玩具、金屬印章、鉛字印刷機器等。在2017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論壇及大獎的住宅組別中,華廈邨獲頒銀獎,為年度該組別的最高榮譽。
現代化廠廈只剩6座
房委會自1973年接管徙置事務處的各類屋邨後,工廠大廈亦發展出一個「新高度」,說的不僅是廠廈由5至7層高發展成最高26層,而是連建築設計都重新發展,1973至84年間興建的工廠大廈,都設有升降機,外觀和佈局都較現代化!其中6座現時仍在營運,包括葵興的葵安工廠大廈、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葵涌的晉昇工廠大廈、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屯門的開泰工廠大廈及深水埗的宏昌工廠大廈,另有一座荃灣海興路的順基工廠大廈,因興建港鐵柴灣角通風大樓而早於1997年被拆卸。
今年年尾4座廠廈丟空
隨著香港工業的陸續萎縮,在宏昌工廠大廈於1984年落成後,房委會決定停建,而宏昌工廠大廈原本亦分一、二座,其後政府物料供應處(今政府物流服務處)購入第二座,作為九龍總部及政府物料倉庫,並改名為「宏昌大廈」。上年5月房委會決定將晉昇及開泰兩座廠廈之外的四座,拆卸重建為公營房屋,廠戶需於今年11月30日或之前遷出,待2031年後陸續有公屋單位落成,預計四座廠廈完成重建後,能合共提供4,800個單位,至於宏昌大廈或會被政府當局考慮,與宏昌工廠大廈一併收回發展。
石硤尾廠廈 文青聚腳地
未來如果要重溫1970、80年代的工廠大廈設計,除了去兩座「僥倖逃生」的晉昇及開泰外,還可以到由1977年落成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遊覽。2008年9月對外開放的JCCAC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機構,是自負盈虧非牟慈善團體,乃香港首座由廠廈活化而成的藝術村兼藝術中心,樓高9層,共有近140名各個類型的藝術工作者及文化團體進駐,以視覺藝術為主,亦有表演藝術和其他應用藝術。如日本傳統藍染、陶藝、茶藝、攝影等,部分是展覽場地及Studio,也有工作坊開班授徒,加上地下有幾間餐廳café,裝潢精緻,難怪成為文青的聚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