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以抗疫為名,先是限聚二人,再禁止餐廳晚市堂食,逼使大家只能晚晚留守家中;不想餐餐喫外賣的話,就只能自己親手下廚。結果這段時間,打開臉書一看,發現一眾隱世大廚,天天都能炮製出各種豐富的自家料理,看著照片便覺美味。但正如《饒雙廚房》的主理人饒雙宜所說,入廚烹調只是整個煮食過程的其中一環,事前其實還有一大堆準備功夫要做:「由去街市買餸,到食材在烹調之前的保存問題等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妥善的計劃和部署,最後才能成功烹調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美食。」
饒雙宜
Facebook專頁 饒雙廚房 主理人,記者、書編輯、《what.》生活文化誌編輯、文字工作者,最喜歡做的卻是煮飯,反正做什麼都是為兩餐。同名廚房純粹是種記錄,留個檔案,亦望能夠拋磚引玉,交換大家的食譜和心得。
文:方恨小
圖:雙宜
可是,香港很多人都要返工,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有時間和精力,每天都能到街市買餸;更何況在疫情之下,像街市這種人煙稠密的場所,現在還真是少去為妙。那麼,如何在食材緊絀的情況下,煮出一頓簡單的二人晚餐?剩食翻做,或許是其中一個方法。
「我很喜歡剩食翻做,因為它充滿了驚喜,更能讓今日的你完全打倒昨日的你,很有挑戰性。」
雙宜說她平時煮飯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提早計劃好要煮什麼菜式,然後便按著計劃去執行。這種模式相對上沒有那麼好玩,因為一切都在預計之中。而另一種就是剩菜翻做,好玩的地方在於只能運用剩餘物資,並在一日的時間之內,就要把眼前不多的餸頭餸尾,轉變成新的菜式。「其實煮飯最難,也是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你要思考能有什麼變化,八塊豬扒就是八塊豬扒,但你怎樣煮出四道不同的菜式呢?而剩食翻做,就最能逼你發揮創意,有時甚至能因此創作出一些你未煮過的全新菜式。」
例如上個星期,她做了一道日式鰻魚飯,一鍋滷大白菜,以及一碟玉子燒。最後鰻魚飯扒了個清光,玉子燒也沒有剩,唯獨大白菜就只吃了半鍋。隔日睡醒,看著餘下的半鍋滷菜連湯汁,她便扔多半棵金菇,以及兩片日式魚餅進湯,快手燙個烏冬當午飯食。她笑言:「一道懶人菜引發出另一道,一餐比一餐懶。」而有時不只菜會吃剩,食材本身也會有剩。「因為你很難好精準地只買到一餐所需要的食材。例如我煮一道青瓜雞絲麵,兩個人就只食半條青瓜,但你在街市是沒法買到半條青瓜的。那麼剩下那半條青瓜,就要想方法來運用。」
不過,雙宜做得最多的剩食料理,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出外用膳所吃剩的東西,尤其是傳統的中式喜宴。「例如乳豬拼盤一定會有乳豬頭剩,我次次都打包回家煲粥;即使是有提供分菜服務的喜宴,在吃魚的時候他們會幫你分好一碟碟魚肉,但魚頭、魚鮫、魚尾,也是沒人吃,所以,我都會帶回家,把上面的魚肉都起出來,變成一個魚肉蒸飯。想想,香港人平時真的浪費了很多食物呀。」
而面對這次疫情,雙宜認為除了剩菜翻做之外,還可以製作常備菜,直接把recycling變成upcycling。「例如我會預先煲好一大煲肉醬,再將它們分開放在雪櫃裡,每隔兩日想吃時,便可以拿出來做意粉。我會當這些是常備菜,而不是剩食,其實就像日本人一樣,他們會有很多漬物,會把一星期份量的伴菜先做好,再入成一盒盒放進雪櫃。平時煮飯,只要弄好主食就夠,所有伴菜都可以從雪櫃裡拿出來。」
在食材方面,雙宜也會多買一些凍肉回來作儲備,即使同樣是豬,除了會有豬扒和免治肉之外,她還會準備一條很長的梅頭,讓她能夠更靈活地運用,容許變化出現。「所以,真的要善用雪櫃啊!(笑)」唯一的麻煩,就是蔬菜的保鮮問題。雙宜說這難免要放棄葉菜類,改吃較為耐放的根莖類,例如是椰菜和栗米。「或是將同一類菜的份量減少,但多買不同的種類。平時會買一斤菜,就改買三種半斤不同的菜,盡量讓你每餐都可以有變化,不然真的會悶死。」
懂得剩菜翻做,又有常備菜backup,在疫情期間,至少不用每餐飯都搞到手忙腳亂。但更重要的是,相對於以往習慣出外用膳,現在當我們落手落腳去煮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原來所有看似尋常的食物,其實都是得來不易的。
「我覺得如果大家能夠藉此反省一下自己以往的飲食習慣,甚至是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或許能令我們變成更懂得珍惜,這也算是疫情所帶來的唯一一點好的影響。」
剩菜翻做 1|滷菜湯汁烏冬
正菜 剩菜
剩菜翻做 2|韓式拌飯
正菜 剩菜
剩菜翻做 3|漢堡肉碎生菜包
正菜 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