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1

點解咁慘嘅事都可以發生?|分清「悲劇性樂觀」與「毒性正能量」

Helen Kwok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g Coun. Psy., HKPS)

近日在社會中接連發生了令人震驚、不安的慘劇,看到新聞,大家都心酸無奈,不明白:「點解會咁樣發生?點解會咁慘?」不少關注大眾精神健康、提供心理輔導的團體,都相繼發出指引和聲明,邀請政府和市民多關注心理健康和提供支援,相信大家都可以找到不少資料。不過,筆者也從而想到,兩個在近年備受關注的心理學概念:「悲劇性樂觀」(Tragic Optimism)和「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都是當人面對災禍、難關的時候的重要因素。

面對無可避免的困境、難關時,人如何能夠應對和自處,以積極的態度去回應和處理;關乎到「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兩者息息相關。雖然,乍聽來說,「悲劇性樂觀」、「毒性正能量」意思似乎極之相似,但它們卻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去面對逆境,對人類的幸福和韌性,也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悲劇樂觀主義:悲劇中尋意義

「悲劇樂觀主義」是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提出的一種觀念。作者原是精神科醫生,二戰時期淪為納粹集中營囚犯、後來成為萬中無一的倖存者。在他重獲自由以後,以心理學分析人類在經歷極端痛苦、苦難的時候,怎樣有可能保持希望,並找到意義。維克多.弗蘭克認為,人可以在苦難和悲劇中,承認了負面經歷和情緒的現實,同時擁抱其中可以讓人成長和轉化的可能性。「悲劇性樂觀」讓人認識到,痛苦和苦難,是人類經歷的自然部分,但它們也可以提供個人成長、學習和韌性的機會。

「悲劇性樂觀」是指,當人面對「三重悲劇」(痛苦、內疚、死亡)當中,仍然有可能、且一直保持樂觀之情緒。作者解釋說:「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活出意義來》整本書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主題,且再強調,唯有能夠找到意義的人,才可以坦然面對一切處境。真的有可能嗎?

在受苦當中,我們可以在經歷中學習和成長;在愧疚當中,了解我們對行為的責任和後果;面對死亡的現實,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天都是一個重新的機會和選擇,去過一個豐盛的人生。

毒性正能量:忽略情感出口

然而,這絕不可以跟「毒性正能量」混為一談:認為一個人必須時常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無論情況如何。這一種面對難關的方向,帶來忽視情感、壓抑負面情緒、否認痛楚的經歷、傾向於強制性的積極態度,長期來看,對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害多於幫忙的。這種方式可能導致人在經歷負面情緒時,感到內疚、羞恥。

在網路上,或不少的廣告訊息,也會再三強調「正能量!」、「保持積極!」、「只看好的一面!」雖然這樣的話是為了提供安慰和鼓勵,但效果可能是相反的。

面對悲劇新聞時,那些抱持「毒性正能量」態度的人,可能會試圖淡化事情的嚴重性,忽略受害者或涉事者的悲傷和悲痛。他們可能告訴自己和別人「要保持快樂」或「專注於好的一面」。然而,這樣的態度,更有可能導致情緒壓抑,這可能表現為身體健康問題或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抑鬱症。



面對社會慘劇 宜建立情感韌性

另一方面,那些以「悲劇樂觀主義」態度面對悲劇性新聞的人,會承認了困境的現實,並允許自己體驗與之相伴隨的所有情緒。他們專注於在逆境中,尋找意義和目的;尋找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這種方式可以通過提供成長和學習的機會來幫助個人建立情感韌性。

在心理學中,心理韌性的概念,是指個人適應和應對逆境的能力。韌性不是一個固定的特徵;它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和加強。以「悲劇樂觀主義」的態度面對困難的情況,可以提供讓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建立情感韌性。「毒性正能量」則可能導致情緒壓抑。唯有承認困難情況的現實,並允許自己體驗其中的所有情緒;我們才可以建立情感韌性,並在逆境中尋找意義和目的。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