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潮席捲香港每一個行業,一句「生意好呀」,儼然成為了香港人反諷市道萎靡的口頭禪。經濟不景飲食業首當其衝,就連屹立多年的老字號都要敗陣倒下,本地小店生存空間愈見狹窄。土瓜灣美善同道蘇三茶室是間被蔡瀾大讚的家庭式料理小店,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及消費習慣的改變,這間口碑小店也將於9月23日鞠躬下台正式閉店。臨別秋波,老朋友紛紛到來吃最後的晚餐,在廚房忙到一頭煙的店主蘇三,對著久違了的座無虛席,心情反倒顯得輕鬆。
「一直以來都覺得食物是人與人溝通的渠道,開店初衷是想讓食客吃得開心,與喜歡吃的人結食緣,靜下心,細想十九年的點滴,才發現這間小店讓我得到很多知心的客人,嚴格來說也算是完成了最初開店目的了。」
在這間快將消失的小店中,大家都懷著無奈的離愁大吃大喝,悼念這將要消失的味道及人情味。
文、圖:onki
吃要及時,離別的不止小店
壯士斷臂,下這個決定並不容易,蘇三說再不捨也得捨,只因現在的香港是看不到未來,「由今年4月開始就覺得市道變得太差,入夜後街上水盡鵝飛,試過整個星期有三個晚上完全沒有客人,就連我家的垃圾量都要比茶室還要多。作為一家食肆,沒有比這件事更羞家!即使在19年社會運動,之後再因疫情禁堂食,那時市道雖差但仍覺得值得守,對未來仍然有一個期盼,但情況到了現在是真的看不到轉機,那就要做一個理智的決定。」
小店式微,歸根究底,除了香港的營運成本高昂外,疫後港人習慣了早吃飯、叫外賣,減少外出用膳也讓小店經營更為嚴峻,「以前常有客人一大班人來飯聚,但這兩年少了很多固定的飯局,飯腳也由8個變成6個再變4個,然後漸漸也就不來了,後來才發現原來那些人都離開了香港。」少了大批熟客也讓她做得有點意興闌珊。
她也試過為小店生存而考慮過不同的開源方法,「有想過將自己的料理變成即食包,但原來小店商品難以爭取到在超市到上架,同時我的食物從開始就堅持不想添加防腐劑及味精等化學物,若做成料理包就會背棄了一直以來的堅持,倒不如就放棄了。」在只講求利益的商業社會,要在生存與擇善固執取得平衡,說易難行。
紙上談兵,從開始就不被看好
主理人蘇三算是本地飲食界奇葩,在理工設計畢業那年正巧《飲食男女》開書,因喜歡文字,而當了飲食記者,卻又因吃過同事親手做的一個蘋果撻,發現要做出好吃的食物其實很簡單,最後決定裸辭開店。她從沒受過正統廚師訓練,但卻出於對食物熱血式的好奇,因緣際會當上一店之「煮」,一做就做了十九年,「小時候老師總會叫大家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那時做飲食編輯遇過很多厲害的廚師,自自然然對這個職業有無限的遐想,既然吃到好吃的食物能讓吃的人開心,某程度上也算是對社會作出貢獻,那就決定大膽地開一間菜式無局限的小店。」私家食譜製作出來的住家菜式不拘一格也不賣弄花巧,純以好味為大前題,來茶室的客人都是認同蘇三對食物的堅持。
這間由一張白紙經營的茶室,從開始就不被人看好,批評的人說它地點隔涉(蘇三茶室開業時,屯馬線落成日期還十劃未有一撇)、價錢比同區餐廳貴,「店裡用的食材都是最新鮮、質素最好,我不懂計算,最後因用料蝕本也不出奇,我其實是個不合格的經營者。」肯花心機又不計成本,蘇三創造出一道又一道讓本地老饕驚喜不已的菜色,連出名挑剔的蔡瀾也常推介,對本地小店的結業潮,她慨歎道:「 我會形容昔日香港的飲食文化是百花齊放,但現在卻大不同。」時代改變生活,一間又一間內地連鎖餐廳大量進香港,本地飲食業愈來愈多預製菜,請問你身邊的小店還剩多少?這個城市終究失去百花齊放的熱鬧繁華,小店人情味或只能在回憶中漫味。有心的話,請大家好好珍惜每間的小店,別等到失去後才煞介有事地傷春悲秋懷緬。
蘇三常說最開心是能與客人建立食緣:「吃東西不只是填飽肚子,還是一種享受,最重要是客人開心的來,吃飽開心地走。」
【蘇三茶室】
地址:土瓜灣美善同道1號美嘉大廈地下 10 號舖
備註:小店將於9月23日結業,現已不接受訂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