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試過這種經驗?
行書店,想買書,拿起一本,揭兩揭,沒甚興趣,再拿起一本,再揭,還是沒興趣,最後走勻全書店仍是兩手空空。然後你發現,原來大書店擺賣的書籍,千篇一律如連鎖時裝店。你逛一間書店,已經等如逛完所有書店——如果你也為此納悶,最近書展推出的《書店有時》,或者是你需要的入門書。
文:Hang
圖:受訪者提供
紀錄書店生態 不是疲態
說「入門」可能會對作者周家盈不敬,《書店有時》已經是她六年內第三度為本土獨立書店著書。第一本書《書店日常》走訪了十一間獨立書店,之後《書店現場》寫了十二間,來到今次,共十三間。問她,為何對書店如此著迷?「當初開始會留意香港書店,是因為當時經常看到書店結業,或經營困難的新聞。我就想,香港獨立書店說少也不少,為何無人有系統地為它們的生態作紀錄?非要在書店經營困難,結業時才哀悼,才會有人注意?」她補充「好似第一本書介紹的某些書店,現時都已經結業了,如果當時不寫低,往後就算有人想知,都無從入手。」
書店「有」其「時」代面貌
她說書店故事,一說就六年,六年間香港變天,書店生態也一樣日換星移。新書書名中的「有時」,正是周家盈對這時代本土獨立書店的看法。「有時」語出舊約聖經中的「傳道書」,本意是萬事萬物皆有其秩序,軌跡,都按著一個預先定好的時間運行。「有時不是指書店的生命有限時,而是書店在這時代中的獨特生存面貌,我想寫低,作個紀錄。」她以大嶼山梅窩的「瀞書窩」為例:「店主眼中的書店不只是一個單純賣書的地方,他希望客人來到,能夠靜心寧神,感受空間,與自己對話,整個經驗有點像靈修。因此他們只接受預約來訪,每次也只會接待一個客人。」又如深水埗「一拳書館」,其書架分類不是按傳統的人文、勵志、小說、手工藝,而是貼地的「酒吧話題」、「拉美在此」、「奇人異事」等,比大書店有個性得多。又如觀塘的書店「紙本分格」,獨沽一味推廣世界各地高質漫畫,又會找本地漫畫家合作出版作品,這些都不會在連鎖大型書店見得到。
能寫就寫 能講就講
寫到第三本書,又和各家各戶的店主訪問傾談過,在如此時局下的香港,書店,真有將來?周家盈說:「幾乎每個店主都和我說,他們開店的心態是做得一天得一天,但別誤會,這樣說不是抱著悲觀心態,覺得無明天,相反,大家心態都很積極,非常珍惜還能夠經營書店的日子,更珍視手中得來不易的自由。能選書時,就盡情去選,還能說話時就好好說話。」說得也是,天知道獨立書店這四字,若干年後,會否也成為禁語?還能自由逛獨立書店時,盡情逛吧。
《書店有時》
作者:周家盈
出版社:格子盒作室
出版日期:2021/06
ISBN:9789887967071
售價:$148
購買方式:bit.ly/3kbBz3m
網頁:@slowdowntow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