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烏克蘭」義賣籌款,只消一夜即籌得港幣十萬元,香港人真係好嘢!這次義賣活動的源起和後成,等會再說,不如想先談談這陣子的普遍感受。
世界不穩定,逃避現實不失為一種生存之道。可惜要當一隻埋首沙中的鴕鳥其實也不容易。演算法可以令人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現實」,不過當戰爭或疫情等負面新聞如海嘯襲來,實在沒多少人能全身而退,而且還需要無比勤快,篩走負面新聞,才能確保自己活於假象之中。戰事當前,都幾難只看到MIRROR和food porn。
逃避,腦門後方卻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逃匿——這就是近來社交網絡散發的氣息。明明是一幀美食照片,或一段無聊畫面(並非批評,本人亦不時上載),接收者卻感到背後有一股怪異的氛圍,盪漾著「我正在逃匿」的訊息——它像某種公開秘密,是發放者和接收者共通的私語,接收者甚至毋須明察秋毫,亦能感受到上載者為了逃逸所作出的連場努力;你幾乎可以從上載的內容,「看到」那沒上載的、被刪剪的內容,也許這可稱為「一則帖文的負空間」negative space of a post。
跟友人們網聚,對於戰事和疫情,眾人揮不去慨歎,聊聊傻話,又回到「正題」———似乎負面新聞才屬正題。對於他們追隨烏克蘭消息的緊密程度,我老實有點驚訝,因為他們表面上並非如此(如果社交網絡的呈現叫作「表面」),眾人的公開上載,內容的指向是相反的(運動片段、雪茄紅酒、網劇短評),也許是憑借這種方式去保存快樂?去宣揚積極?一位朋友說:「實在不欲增加負面消息的威力。」
不過事實就是逃不過。
「SOS烏克蘭」義賣活動就是在這種感受裡冒出的念頭:既然逃不過,就做點事吧。
捐款好像很容易,事實並非如此,單單找尋值得信賴的人道組織已經花好多功夫。何況香港經濟在疫風中,要捐出大筆款項實在不易,也就想到義賣手中的書籍和紀念品,在書頁內親筆提詩,積少成多,一次過捐。原定義賣為期六天,豈料一夜間全部售罄。其實大家都有心,所需的只是伸出援手的渠道。在此特別感謝是次義賣平台 Bookyay,把信用卡手續費和人手都包在身上,出錢出力。
小孩隔著巴士車窗跟爸爸揮手道別。/老人獨坐於沒燈火沒暖氣的瓦礫中。/臨盆婦女流著血步下樓梯。/男人緊抱狗隻跑離剛變成廢墟的家園。/馬路上十數塊長方形的白布。/燒焦的牆前那緊緊掩蓋臉孔的粗糙雙手……這些畫面是負能量嗎?是的。
或者不完全是。
一旦決定幫助他人,這種畫面就不再是負能量,而是會給你勇氣,幫助縱使微小,唯有面對,下一代的世界才會更美,看MIRROR時你會感覺更為踏實。真正的鏡子。
反正偽裝和逃避,其實費力。
世界有許多善意。/香港是一個相信我的地方。/別輕言自己可憐。/抱怨或逃避帶不了你去到哪裡……這就是再度看見戰爭畫面時我想到的事。戰爭是一面鏡,目睹遠方的陌生者流離失所,我明白生命這一趟,是走來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