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0歲女孩,仍在唸書,走進面對清拆收地的農村,會得到怎樣的震撼?
第一反應是:怎麼城市跟鄉村那麼接近,過一條馬路就是;菜田對面,是一排排豎立著的住宅樓宇,詭異地並肩的親密距離——那幾乎是每一個城市人對粉嶺馬屎埔的首個概念。
Jade亦不例外。十年前,馬屎埔傳出收地,20歲的她因參與農村藝術計劃而入村。
藝術是幌子,真正目的是護村,透過相對軟性的手法去進行抗爭,推廣城鄉共生。當時她曾經與其他藝術家創作壁畫,粉飾村民已遷走的村屋外牆;「那時村內許多空屋,屋頂被刻意切走,令環境看來更破落,住在附近的人就會覺得住不下去。」那是地產商收地的技倆,但在藝術家Jade眼中,卻看見美麗:「由於屋頂通了,陽光直射進去,整間屋都在發光。」
陽光自此成為她對馬屎埔的強烈印象。
那一年馬屎埔開始熱鬧,舉辦文青草地音樂會,「馬寶寶」社區農場成立,幾乎每星期都有農村導賞,還有酸種麵包工作坊,農地生態活動等等,成功引起了社會關注,尤其年輕一代。Jade由外來者變成護村義工,做過好些版畫創作,漸漸跟農夫混熟,成為半個村民。
回過神來,已有十年。
除了新界東北發展收地,香港後來發生了更多的事,更嚴重亦更迫切的議題;當年入村學種菜、辦活動的青年,紛紛投身社會工作,開始走自己的路——馬屎埔不復往日熱鬧,更多村民相繼熬不住遷出上樓,餘下留守的繼續就復耕地點與政府周旋,抗爭從未停止。
最近Jade再度入村,做了一批新版畫,作為對自己,以及對一條農村的十年總結。
「除了陽光之外,所有東西都將會消失。」Artist statement這樣寫道。她承認,十年前偶會帶著恨意去做創作,透過藝術去宣洩不滿;來到2020年,她選擇了用黑與白,踏實地做水印木刻,一種純粹的紀錄,農墟擺賣的農作物,村民幫忙尋找領養的小狗,入村的畫面⋯⋯一切相對靜好。
「十年間種植在我內心的,是欣賞生命的美好。」Jade說無論如何,她始終不能忘記,村內有過的陽光。
收地已成定局,失去的是農村、本地菜、村民的家;可是同時受影響的不只村民,還有大量城市裡的人,一度紛紛走入鄉村,買菜、種菜、護村,帶走的價值觀,從此在城內各處落地生根。
可以失望,但香港人已經變得堅強,知道不能絕望。
(部分圖片由Jad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