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變了,或說,成長了。到這陣子靜下來,看得清她的成長。
所謂城市,是都市內的人吧。
炎夏,我屢次在街頭目睹當眾失控的場面:人們在巴士裡朝電話破口大罵、於等待外賣期間與陌生人口角、駕駛者攪下車窗在路上互相指罵⋯⋯起因統統是雞零狗碎的小事,可能因為太熱、太無奈。我看著,感受著,覺得人們的確改變了,所指並非發難者,而是旁觀的人群。人群抬頭,企圖理解來龍去脈,甚至出言慰問「沒事吧?」,越發多人主動直接開腔,勸說「算啦,唔好理佢」或者「有咩事慢慢講」,而沉默者亦以目光參與其中,縱使沉默,卻主動搜尋目光,找尋其他對事件產生情感反應的人類,你眼看我眼;在那交接的目光內,有一種體諒,陌生人之間毫不吝嗇地互換表情,在多數情況下,目光中的是:「唉」——一種體諒之情。眼看陌生人失控,人們一起感到抱歉,唉,沒有宣之於口的下一句是:「明白的」。
換轉以前,人們通常彈得老遠,少惹麻煩為妙。願意抬頭去凝視、去理解的旁觀者,普遍投以獵奇目光,八卦居多。旁觀的群眾之間鮮有交流;你有你看,我有我避,大家各自有路軌。
經歷憤怒、悲慟、畏懼之洗禮,城市變得脆弱、敏感,孕育出洞察力、同理心、表現力,多出一分難以言傳的體恤。從前許多事都不致令人們抬眼一瞅,人們活於自己的軌道,在一己的軌跡上忙碌、挫敗、前進,現在人們主動張望,眼睛隨心房打開。
到底僅止我產生這種感覺(錯覺)?還是你亦感覺如此?告訴我。
這個版本的城市,當真是我比較喜歡的版本。以前那個版本比較冷漠,不太富表現力,彷彿每一個表達、每一次介入,都得首先經過重重考量,對於同理心、惻隱的表達,從前偏向等待,然而等待並非出自耐性,而是基於利益的衡量,以及因為疏於實習所致的害羞。
人們害怕發表,卻比起從前更為expressive。
縱觀身邊的朋友,他們一同變得敏銳而主動,直接而勇敢。朋友說,上月她在街頭遇到一位看來有需要幫忙的女孩,索性主動上前探問,我一聽,哇,這位朋友從前絕不會如此。
是那連串的劇情,讓我們一同學懂。
可能是這樣:我們一同學懂的,是讀一百本書都學不到的內在情操。人類年歷上的一小格,我們的靈魂卻跨了一大步;香港果真是充滿效率之地。
又有陌生人失控,今次是一名餐廳收銀員。我捉到另一位食客的目光,我倆朝對方苦笑一下,明白到,我倆是同學。• •
——寫於目擊當眾發難事件的立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