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og

沒有黑暗又怎會有光明:香港人眼睛中毒事件

「可唔可以光啲。」每次做job,都會遇到這樣的意見。通常我第一時間會建議,「先推光手機屏幕,再看照片。」

香港客戶,或者人in general,對於食物照片的要求只有「光啲」和「光啲」,幾乎清一色只有這種意見,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於黑暗,到底恐懼甚麼呢?

「沒有黑暗,哪有光明」,無論放於生命和食物造型設計,都十分管用。生活化的食物照片經常模擬真實的用餐環境,而真實的環境固然會有陽光和陰影,視覺上有對比,才有立體感。

香港(客)人的眼睛常常要求照片裡所有東西都是全sharp,令立立,沒有陰影。部分是TVB害的,近廿年,TVB電視的顏色、美指都是玩《開心速遞》feel,每鏡都像彩虹一樣,原始到不得了。看得多,人對於美的要求,都變得相當片面。

另一半是恐懼未知,香港的設計和藝術教育,做得差是天知地知。我們普遍對於設計的包容,和藝術的接受程度(看看西九龍中心和林祥焜事件)都是BB級,所以對於自己未見過的、不了解的陰影,帶著未知的恐懼。儘管我不斷解釋:陰影代表未完的故事,如果全部推光,就沒有層次;但最後還是乖乖地將畫面推到極光咁光。

諷刺的是,客戶找來的reference,多數是在Pinterest上受歡迎的照片,往往是相當多層次、光暗明悔才達到美的效果。可是客戶對相片分析能力較弱,又不相信攝影師、造型師的專業,自把自為,將相片改到不倫不類,最後出來的作品完全沒有質感,沒有對比和深度。

暗黑攝影學(Dark photography)

最近接手一個國際酒店的企劃,黑色和粗曠的道具終於大派用場,我和愛爾蘭籍的攝影師都喜歡Dark photography,難得客戶也心有靈犀,認為暗黑的陳設更能達顯他們五星酒店的氣派,而且充滿神秘、引人入勝的感覺。

說到Dark photography,近十年在網路界大行其道,全因歐美博客自家作業在家中拍照,多數利用天然光。歐美天氣未如亞洲,日日有大陽光,所以好多時都是窗邊的幽幽的光源,拍出moody的感覺。暗黑攝影又名為Chiaroscuro(明暗對照法),採自藝術界的用語,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出的繪畫技法,通過強烈明暗對比的基調,塑造3D效果;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Willem Kalf等都有好多靜物畫,主題是食物,場景都是幽暗的。

應用於食物攝影和造型的話,相片大多是underexposed,然後局部推光食物,讓食物成為相片最搶鏡的點;道具就多數用同樣的晦暗色系、混合質感,就算較暗的相片也能看出層次,就是玩Monochromatic colour(單色配色)的最高境界。

國際上有不少知名的博客/攝影師以暗黑食物攝影聞名,隨便想起我最喜歡的:

① Call me cupcake
開blog超過十年,糅合了暗黑moody攝影和瑞典鄉郊風光的甜品食譜網,後來抄襲的人也不少。

圖片來源:Call me cupcake

② Lady and Pups
相對較為簡潔,high contrast的暗黑照片。

圖片來源:Lady and Pups

最後,我拍的劣作,梨子以荷蘭黃金時代的油畫為靈感。



以The Kitchen McCabe的圖片為例,看來是黑色背景襯黑色蛋糕,但黑色沒有淹沒,朱古力的顏色仍然很突出,當中有很多質感和層次;班駁的枱面、麻布、深色的香料和深綠色的松木樹,建構出cozy的氛圍。

圖片來源:The Kitchen McCabe

人老了,就愛說道理,其實看照片和人生一樣,沒有暗又怎會有光,沒有苦怎會有甜。就算在世道崩壞的日子,好的事情也像一線光,照著最美味的果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