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朋友,陪伴你長大,漸漸地不相往來,直到在老地方偶遇,發現彼此都已老去——那老地方是公園遊樂場,你的老朋友是造型可愛的策騎玩樂設施,金屬外殼,外剛內柔的夥伴,人們俗稱「搖搖馬」。
當然也不只有馬,還可以是雞、鴨、象、豬、大嘴鳥、海豚、海馬、蜜蜂、青蛙、飛機、火箭等等(所以近年康文署開始改稱涵義更闊的「搖搖騎」),由動物昆蟲到交通工具,以趣緻多變的外表取悦用家,投其所好。
那些年的搖搖馬,除了最常見的獨立設計,亦有名副其實的「聯乘」版,四個串起構成一組蹺蹺板,不同玩法,帶來一樣的痛快。
更罕見是另一款特別修長的搖搖馬,能同時容納五個小孩策騎,齊心合力前後猛搖,激烈程度x5——不過現已於市面絕跡,只能從舊照片中幻想那熱鬧。
作為上世紀遊樂場產物,現存的金屬搖搖馬,大部分難免披上歲月風霜,銹痕斑駁,油漆明顯剝落;然而依舊清晰可見的,是尾巴通常刻著的一行字號:SADDLE MATES。
那是搖搖馬的真實姓名,同系列設施由GameTime生產,一家專門設計遊樂場設施的美國公司,1929年於密西根州成立,以研究角度去設計遊戲工具,範疇涉獵體能、自然、教育、城市規劃等,某程度上改變了日後世界各地的遊樂場生態。
引發集體懷舊、勾起童年回憶的金屬製搖搖馬,就是七十年代大量引入香港的SADDLE MATES系列,是屋邨遊樂場和公園不可或缺的設施,曾經遍佈各區,服務好幾代香港人。
跟韆鞦、滑梯等強調幾何結構的遊樂設施不同,搖搖馬的聰明,在於選擇多變,不常重複,免去一式一樣的呆版,令每個遊樂場看來略有不同,提供獨特性。
它在設計上擅長「賣萌」,以直接淺白的手法呈現可愛,是立體的生字卡,讓小朋友更強對事物的認知。
造型雖然接近真實,但也帶來天馬行空的想像:鴨子可以是藍色的,青蛙變成粉紅色,電單車塗上粉橙,在現實中留一點不現實的創造力,遊樂場因此充滿孩子氣,抹上大量看來錯配的鮮艷顏色,構成一種記憶中的遊樂場美學,它們大概不是場內最好玩的東西,卻肯定討好親和,安全無害的模樣,任何人也不會抗拒。
回到當初,一台看來簡簡單單的搖搖馬,除了找樂,還有沒有別的實際功能?
首先,當小孩跨上搖搖馬,雙手緊握扶手,兩腳夾緊,這套本能動作,其實已在鍛練抓握技能。
曾經讀過一篇協康會職業治療師的訪問,解釋搖搖馬對訓練身體各部位互相協調的重要性,除了手腳,其實還包括腰、背脊、頸等肌肉,怎樣控制搖搖馬前後擺動,怎樣令自己坐穩,屁股放哪裡最舒適安全,不容易摔下來等等,都關乎平衡力,平日做運動不易獲取,但可以透過「騎馬」來慢慢掌握。
體能以外,搖晃過程帶來刺激感,得到暢快的玩樂經驗,有改善情緒智商的效果。
想像幾個小孩各自選擇(當然有時經過爭奪)自己喜愛的搖搖馬,玩耍同時交流,讓遊樂場成為兒童版本的社交場所。
至於金屬獨有的冰涼與硬度,玩樂後留在手心的特殊氣味,都在間接協助小孩探索及了解世界。
充滿細節的遊樂場玩具,面對著時代,終究開始站不住腳。
當年SADDLE MATES的誕生,正正是為了回應美國社會對遊樂場設施的安全和耐用考量,以金屬取代更古老的木製玩具。
同樣地,金屬版SADDLE MATES近年逐漸被取締,不論是它的發源地美國,以至香港,搖搖馬紛紛給換成感覺更安全的塑膠物料,好處是更耐用易製,然而犧牲了某種活靈活現的神彩,甚至開始出現罐頭倒模的味道——那真的是基於物料局限,還是設計上的懶惰?看來很「膠」的新式搖搖馬,有沒有可能注入更多小孩需要的幻想?
GameTime的官方網站這樣說:遊戲讓我們產生最強大的想像,藉以創造更好的現實。
而現實情況是,半世紀前的搖搖馬,至今尚未完全消失,它們散落屋邨裡,等待跟你重遇。
倘若未能承受龐大身軀,至少還可重溫當時有過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