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_post_202408pazugear

簡約旅行裝備

簡約旅行不僅是生活方式,更是人生哲理。我喜歡旅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行旅中之簡樸。出行只帶一件行李,方寸有限,取捨難免。日常生活認為是必備的事物,出門就要學會放下。簡約旅行即簡約生活,合併日常與旅遊。尋常背囊,即遠遊工具,衣著亦然。有人專門為旅行而買新鞋,出發後始覺不適,傷腳又傷心,徒添煩惱。

曾幾何時我對咖啡較執著,旅行時帶齊磨豆煮水工具,後來覺得太麻煩,飲即溶咖啡亦可。在家時我有冥想墊,感覺承托較佳,外遊時不便攜帶,其實坐在哪裡都能冥想。進一步說,就算認為家裏床褥最好(其實我房間沒有床,打地鋪睡),總不能連床鋪也帶去旅行吧。

以前聽過何東豪門家族去旅行時,甚至鋼琴也帶上,他家財萬貫,即使不要簡約生活,也總不可能帶上所有家當。出遠門始終要清減,取捨程度視乎行程遠近。當然,人生最後一程,萬般難帶,唯業隨身。

人生最後一程,萬般難帶,唯業隨身。(AI生成圖片)


欲簡約行裝,最好的入手方式,我認為不妨先選定背囊大小。人性傾向填滿空間,去家具店買幾個收納櫃,初時以為整齊,過不多時,總被填滿,像人的慾望。同理,不論背囊多大,最終也會塞爆。是以簡約之道,在於先限制背囊大小,再按其有限空間,自然學會抉擇。

筆者今年踏足多地,歐洲數國及尼泊爾等,期間使用的一個背包,背囊耐用為要,否則路上破損,修補麻煩。我使用的是美國製造的 Tom Binh Synapse 19,容量只有 19 升,用料紮實。我曾在敝作《不正常旅行研究所》(2019 年出版)跟讀者分享旅行物件清單,事隔多年,心態有變,最新的清單更為清減,茲列如下:(編按:可點擊以下連結重溫薯伯伯各件神器之介紹)

背囊:Tom Binh Synapse 19 + Hero Clip 掛扣。

收納袋:Tom Binh Small Travel Tray x 2 等

電子設備及配件:MacBook Pro、iPhone 及 Moft 磁吸腳架電子墨水筆記閱讀器AirTags、備份 SSD 硬碟、國際轉插頭、充電插頭、充電線 x 5 條、充電線轉換頭數個、耳機 x 2(一款抗噪,一款開耳)、竹蜻蜓電風扇、5000mAh尿袋 x 2。

個人物品及文件:掛繩銀包、掛繩護照袋、家中鎖匙及 Yubikey

書寫及閱讀用品:紙本書一本、筆記簿、筆。

戶外及防護用品:濾水器、蚊怕水、雨傘、太陽帽、水樽。

個人用品:紙巾袋、薄荷糖或香口膠、薄荷通鼻、眼藥水、牙簽、藥物、眼罩、眼鏡抹布、小支裝香水啫喱。

小工具及維修:布基膠紙、針線、橡筋、眼鏡螺絲批、密碼鎖頭、卷尺、環保購物袋 x 2、收納袋數個、指甲鉗。

梳洗用品:漱口杯、牙膏、牙刷、牙線、鬚刨、漱口水、甘油、番梘、快乾毛巾。

衣服:兩件 t-shirts、兩條底褲、兩對襪、一條長褲、一條短褲、一件薄風褸、拖鞋。

飲品:即溶咖啡粉。

(點擊放大圖片)

文章的附圖並非全部行裝,例如沒有放入 iPhone(這張照片要用 iPhone 拍攝嘛),亦沒有加入衣物、水樽等,但大致上就是我背囊中的用品。

衣著方面,因時制宜,只準備一兩星期行程即可。我對衣服無特別偏好,如天氣轉涼,要帶禦寒衣物,問當地朋友借用亦得;如沒朋友,買用後捐,亦不致浪費。

我有一個習慣,不論居家旅行,都喜歡定期清空背囊,翻箱倒籠逐一檢視物件,查看是否必要。過程可以很漫長,過不多時總能發現一些曾經以為很重要卻幾近遺忘的物件。

強調一點,準備旅行細軟,目的非為自給自足,還是得仰賴外在世界的支援。正如我不帶枕具,到埗使用當地住宿提供的床鋪便可。乾糧水源也不會自帶,反正都是去到才找。又如行裝雖有毛巾,但只有 39 x 39 cm 大小,質料屬快乾,抹一次身,扭乾,再抹身,已幾近乾身,但如果酒店有毛巾供應,我也不介意使用。要帶的物件,都是自己日常要用並難以尋得替代,對筆者而言,首要當然是電腦。

列出這個行裝清單,只為分享,非比高低輕重,更絕非比拼較量。然而每次分享行裝,經常有人會莫名其妙、對號入座地說:「我都想好似你帶咁少嘢,但係⋯⋯」然後指出我和對方的差異之處,差異不外乎性別或年齡等。其實上網搜尋,還是會見到有不同性別、年齡階層的旅者,其背囊也只有二十多升容量或以下。各人需求不同,沒甚麼好比較。最大弊病莫過於一面言欲從簡,一面尋找托詞。

延伸閱讀:兩條底褲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