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2111

完美主義的不完美

今天的題目是來自一位網友的 PM,可能許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剛好有經驗可以分享,來聊聊。

網友 P 從事文藝工作,自言完美主義的他,工作時不把自己迫到埋牆不罷手,結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需辭職休養。他知道我有從事文字工作,問我如何放下求好的心態和執著。

這位網友的星座我沒問,我猜星盤是火象水象重,易放難收,因為我自己剛好是這樣,也剛好經歷過這種燃燒生命值的日子,做傳媒趕稿趕到心悸標冷汗、晚晚發夢中夢中夢中夢。直至30歲那年裸辭歸零,好好思考以後人生想如何過下去,校正心境並轉換賽道,才慢慢達到今天睡到自然醒、太陽下山後不做用腦的工作、人稱 work life balance 的生活(吧?)。

從傳媒跳出來第一份工,我去做非牟利機構的 OL,雖然工作依舊以文字為主,但公司不是靠賣內容賺錢,孭飛壓力就沒那麼大。雖然工作內容不會像昔日做傳媒時那樣有投入感,但我也發現,OL 工作本來就不需要太多投入感,準時交貨、待人和善基本就 OKAY,待遇還比做傳媒好。

做傳媒一天寫三千字,做 OL 一個月可能寫不到這個量,加上放齊紅日、下班後不需要記掛公事、放假不用擺低三篇儲稿,讓我有大把時間經營興趣 – 我就是那段期間學占星、在 facebook 開始寫占星文(抱歉的說,許多文還是用公司電腦寫的呢),才有今天寫專欄的機會。我是金星處女座的,也還是求好呀、也不是不執著,只是把這些用來灌溉自己的興趣,求好就會變成動力,不是逼死人的壓力。

嘔心瀝血是一份工,行禮如儀又是一份工,每條路都會通向不同的劇情;有時人在一個環境裡過得痛苦,換個環境就是新的光景,選擇永遠都在。

從另一個角度說,完美主義從來只是幻像,它和道德無關、和工作能力也無關,我也是在 OL 生活中發現這件事的。

話說變換工作賽道讓我結織到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朋友,他們知道我以前做旅遊生活傳媒、似乎識飲識食,聚會都叫我選餐廳。

一開始我很熱衷,喂這裡開了間新手工啤酒吧、那邊又有新的日本過江龍居酒屋,放工拉大隊去試。

期待的畫面卻沒有出現。去手工啤酒吧,「嗯,冇泡嘅?我覺得青島好飲啲噃。」去居酒屋,「啲嘢咁細碟,好難 share,唔識叫。 」原來同事中有一半已結婚有仔女,居酒屋他們從來少去。

大夥兒討論去日本旅行,問我意見,我以為自己幾年來寫日本寫過上萬字,東西南北也算淺淺走過一遍了,準備好好分享,他們的問題卻把我考起:「想問呢,去京都邊間租和服好?」和服?如果你說浴衣,去UNIQLO就有得賣呀,不用租⋯⋯「吓?和服喎。」一番雞同鴨講之後,我才明白他們指的「租和服」,是穿著正式的和服、set 頭化妝,在京都街頭拍照那種遊客體驗 – 這我真的從沒有了解過,因為以前做旅遊雜誌,取材都是要「最快最新最特別」,這種「經典遊客體驗」是不會拿來說的。

然後有一次,聚會由別的同事發辦,找了一間飲食雜誌絕不會報道的大路中菜館,談不上有任何特別菜式,就是炒蜆大大碟、黃金蝦大大隻等例牌嘢,我卻終於看到大夥兒吃得盡興的樣子。

那一刻我明白,過去多年在傳媒追求「最快最新最特別」、為題目拗到面紅熱赤那種執著與完美主義,可能是一廂情願與自我滿足而已、可能傳媒眼中普通到不值一提的資訊才是讀者需要的內容。

回到網友 P 問「如何放下求好的心態和執著」,我猜關鍵不是「降低標準」、「容許自己 hea 」、「多點 self-care」等廢話,而是從根本上承認,「完美主義」這個概念本來就不完美,只存在於有限視角,一跳出這個視角就失效。

對根本不存在的事,你還要去追求,就好像在沙漠裡追海市蜃樓一樣,只追得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