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輔導心理學家看《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地揭露了成年人的無知

Helen Kwok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g Coun. Psy., HKPS)

說來慚愧,一段長時間沒在此執筆。因看了一套劇力萬鈞的《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撼動得不得已,在此利用文字表達出來,整理一下思緒,並對劇中的議題逐一反思。

⚠️ 內文含劇透,閱讀前請斟酌。

《混》是一部引人深思只有四集的英國迷你劇。透過13歲男孩Jamie Miller因涉嫌謀殺同學Katie而被警察於清晨破門逮捕的故事,深入探討青春期的行為特徵、心理變化與網絡世界的陰暗面。此劇不僅展示了青少年的掙扎與困惑,也反映出當今社會對性別角色、權力認同、社交媒體、網絡文化和原生家庭等議題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深遠影響。沉浸式一鏡到底的拍攝,極緻的鏡頭設計,讓觀眾逐一聚焦,揭示凶案背後的種種問題。

青春期的大腦

“Adolescence”一詞源自拉丁文“Adolescere”,意指成熟和長大的過程,代表從小孩成長為成人的階段,極具挑戰性。筆者在接觸青少年個案時,經常聽到旁人以負面描述來形容他們:反叛、情緒化、難以捉摸、不成熟、不願意溝通等。劇中的青年展現了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徵:在尋求身份認同的同時,面對同儕壓力,渴望脫離父母,充滿各種不安和社交焦慮。

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是負責計劃、決策、社交和衝動控制的重要區域,而這部分的大腦一般都需達至二十多歲才能發展成熟 (Arain et al., 2013)。這意味着青少年在面臨壓力、誘惑或面對挫折時,可能無法做出最理智的決策,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在計劃或預測後果的能力有限,即時「想點就點」、「要爆就爆」!

劇中主角的遭遇提醒我們,也許成年人對「青春期」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無知。我們常常認為青少年問題源自家庭關係,但Jamie的家庭似乎典型不過。父親具備反思能力,避免將上一代的家庭暴力延續,努力做個好爸爸;母親則細心呵護,有愛且包容。他們的夫妻關係亦相當恩愛,卻依然無法避免悲劇的發生。作為父母的觀眾,果真看到手心出汗,憂心忡忡。



社交媒體的陰暗面

現代父母在面對極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和網絡洪流時,其實充滿無力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超級顯著。網絡造成的大腦腐蝕(Brain Ro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不止地出現。正如劇中Jamie的父母無法完全理解他在網絡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各Emoji符號代表些什麼,連查案的探員也對那些網絡用語感到困惑。幾個看似簡單的emoji留言,卻原來是充滿敵意、諷刺與暴力的符號。原本被視為聰明乖巧的孩子,關上房門,獨自坐在螢幕前,內心深處極其自卑,對容貌焦慮、生感無人喜愛,覺得自己是「零」。

性別與權力的討論

劇中深入探討性別角色對年輕女男的影響。Jamie的憤怒與暴力行為,源自被形容為“非自願單身者”(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Costello et al., 2024),或者可描述成一種被迫的孤獨,發表極端厭惡女性的言論。這群體稱為Manosphere,在網絡上不僅貶低女性,帶着反女權主義,還推崇男性主義,將權力與控制黏纏在一起,彷彿只剩下激進與憤怒,並有可能導致極端行為。面對Katie的拒絕和人身攻擊,Jamie迅即未能接受,惱羞成怒,只能以極端暴力來解決問題。

但我們不禁會問,Jamie的爸爸明明很顧家,也很愛妻子和女兒,雖然他有些脾氣,他沒有對女性厭惡啊!為什麼他還是受這些極端厭女思想影響?須知道,很多時性別認同和態度並不只取決於父母角色。當今網絡上的演算法(Algorithm),令資訊容易偏頗,側重同溫層的意見,重覆出現一些你或許會感興趣的事情,但並沒有提醒你其實觀點有很多。青年人卻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以為大多數人也會這樣想,出現另類的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Nickerson, 1998)。其實在網絡上鼓吹仇恨也可算是一種「數位邪教」(Digital Cults)或「數位極端主義」(Digital Extremism)(Edwards & Gribbon, 2013),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及心靈脆弱者根本無法分辨是非對錯,深受其害。



心理學家評估值得商榷

劇中Jamie與臨床心理學家Briony Ariston的對話,尤其引起筆者注目。有些影評在分析心理學家的評估當中,特意透過一杯棉花糖加底的熱朱古力,讓他感到關心並放下敵意,分享自己對家人的看法;半份芝士酸瓜三文治,測試他如何拒絕或表達不喜歡,讓他顯露最真性情,顯示了劇本的「計算」。

筆者對於這種劇情安排不敢苟同,因為這可能違反倫理操守。在現實的服務過程中,筆者較少向兒童及青少年直接提供飲品或零食,除非有其必要性。例如他們在學校小息時作面見沒時間準備,或者真的肚子餓,他們需要吃點東西休息或放鬆一下,但這一定不是出於刻意討好或收賣人心。有時則出於營造自然環境作社交或語言評估,例如有兒童心理評估會模擬與孩子一起慶祝生日,並設有零食時間,以測試他們的社交能力 (Lord et al., 2012)。然而,一切都應以孩子的利益為依歸,過程應該是輕鬆愉悅的。特別是考慮到Jamie有明顯的暴力背景,讓他拿一杯熱騰騰的朱古力進行所謂的「測試」,顯然缺乏風險評估。

此外,心理學家的結案手法也可作改善,並不宜無情地終止對話。某程度上她剝奪了少年犯的對服務的知情同意,好像只把他視為「實驗對象」來撰寫報告,將他的情緒推向臨界點而不作處理,這讓人誤以為心理學家擁有無限權力,令筆者感到非常不安。

當然,說到底也是虛構劇情,不必太過認真,外國法證心理學家也分析橋段不盡真實 (Thompson, 2025)。儘管如此,筆者也特別佩服第一次演戲的 Owen Cooper,據知他在兩個星期內把劇本唸得滾瓜爛熟,在第三集與飾演心理學家的演員 Erin Doherty 的對手戲的確讓人看得出神。他們的對話也彷彿解釋了一切,青少年的迷惘和脆弱,被欺凌、被壓迫,無限的自我否地,然後孤立自己,將憤怒積壓,衝動發洩,不能自拔,鑄成大錯。然而,當Jamie犯罪入獄面臨無了期的監禁,劇中最後也描述家庭翻天覆地的改變。肯定地說,事件的發生給周遭很多人帶來巨大的創傷,且這不是短時間能夠釋懷,實在是一宗悲劇。 《混沌少年時》不僅是一部神劇,更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及社會文化反思的一部重要作品。以下是筆者給父母觀眾的幾點建議:

1. 推動數位素養教育(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了解流行文化及網絡趨勢,主動幫助子女安全地、負責任地善用網絡;父母們維持好奇好學的心很重要。

2. 善用線上線下溝通
與子女進行開放的對話,不限面對面溝通,善用他們感舒服的溝通工具,選取有趣的內容作互動。這不僅能建立信任,也能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更願意打開心窗。

3. 設立界限並落實執行
制定有關電子產品使用的君子協定,例如限制每天的屏幕時間,或在特定時間/地點(如在就寢時間或睡房內)禁止使用上網設備。

4. 鼓勵參與社交活動
鼓勵子女參加不同類型的體育、社區或義工活動,這有助於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減少孤獨感。

5. 建立健康的性別觀念
培養青少年對各性別的尊重,平等與理解絕對勝過仇恨。偶爾看到偏破或爭議的內容,應按年齡或成熟程度理性討論。

6. 促進身心社靈健康
父母應該學習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知識,識別潛在的心理問題,如過度自卑、焦慮、抑鬱、憤怒等等,並適時尋求專業幫助。

7. 理性的榜樣
父母應以身作則,維持使用電子產品的良好習慣,讓兒童及青少年明白平衡線上和現實生活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Arain, M., Haque, M., Johal, L., Mathur, P., Nel, W., Rais, A., Sandhu, R., & Sharma, S. (2013). Maturation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9, 449-461.

Costello, W., Rolon, V., Thomas, A. G., & Schmitt, D. P. (2024). The mating psychology of incels (involuntary celibates): Misfortunes, misperceptions, and misrepresentation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61(7), 989-1000.

Edwards, C., & Gribbon, L. (2013). Pathways to violent extremism in the digital era. The RUSI Journal, 158(5), 40-47.

Lord, C., Rutter, M., & DiLavore, P. C. (2012). ADOS-2: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Second Edition.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Nickerson, R. S. (1998).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175-220.

Thompson, D. (2025, March 27). Netflix Adolescence’s ‘not very realistic’ bits broken down by Coventry University expert. CoventryLive. https://www.coventrytelegraph.net/news/coventry-news/netflix-adolescences-not-very-realistic-3128570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December 2). ‘Brain rot’ named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2024. https://corp.oup.com/news/brain-rot-named-oxford-word-of-the-year-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