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亞公角山,距離市中心明明不遠,但它一直像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亦未必所有人都有需要(或願意)到訪。

沿山路直上,迎面是不同社福機構及院舍:提供善終服務的「白普理寧養中心」和賽馬會「善寧之家」,照料傷殘人士的慈氏護養院,戒毒青年人的宿舍「城門之源」等;山頂曾經有過沙田男童院,後來改建成鄰舍輔導會「怡欣山莊」,服務弱能人士。

站在山腰是最為人熟悉的「突破青年村」,也許會是整個山頭唯一强調青春與活力,亦最為七彩繽紛的一組建築。
青年村於1996年啟用,正值回歸前夕,恰巧處於這城迎接變化的關鍵時刻;村內除了住宿的房間,還有辦公室,體育設施,藝術工場,餐廳,甚至還有自己的戲院。

營地座落此處已經接近30年,作為宗教及青少年康樂場所,它是個頗為有趣的空間,有趣在介乎「開放」與「神秘」,聽過它的人肯定不少,但真正來過的卻不如想像中多。
這個人們普遍形容為「學生去camp」的地方,不止於此——至少在建築及設計美學的層面,30年前的作品,細節上充滿驚喜,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倘要選一個淺白的形容,我會說它是「積木」,山坡上一塊塊堆疊起來,大量的幾何三角與圓形,塗上各種顏色,這就砌出一個招待少年的村落。

走進營地,首先被類似傳統中式四合院的設計吸引,電影場景一般的佈局,視覺上帶點戲劇效果,實際上製造了「共居」元素,不同房間面向彼此,於同一屋簷下生活。

幾幢宿舍環環相扣,中央是綠化庭園,連接公共空間,園內種了好幾株梨樹,春天開著嬌美的梨花。
遊走其中,偶爾發現轉角藏著小小的一塊隱蔽空間,一點「迷宮」感覺與玩味。

建築用上明亮誇張的用色,並非純粹配合年輕形象,事實各有意思:紫色代表「文化」,黃色是「陽光和溫暖」,橙色標誌「熱情和活力」等,用色調去為空間的態度代言。
每層走廊伸出的半圓露台,象徵船首,乘風破浪的姿態。而這𥚃幾乎所有柱子及橫樑都是外露的,不作任何遮蓋,擁抱開放的態度,以真誠相待。
不過說到最為人驚艷的,應該會是小教堂:看似簡單卻又殊不簡單,極致的含蓄,呈現的意像可以非常深遠。
不常見的圓筒形宗教建築,抬頭是無盡永恆的天空,透過精巧切割的窗戶,可以隨時看見日照移動,雲的走向,風的形狀。

天花上窗戶排列成帶弧度的三角形,既代表基督教「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符號,同時亦是突破機構的標誌,由圓型及三角組成。

除了彩繪玻璃畫,整座教堂是不帶雜念的潔白。人是靜止的,而光從未停止流動,隨著時間行走,拉出生命的道路。
圓形小禮堂對面是餐廳,一座方形建築,中間隔著樹蔭通道,圓方相對,說著中國傳統裡「天圓地方」的哲學。
處處巧思的建築群,由建築師陳惠基設計,而他的另一件作品更廣為人知,同樣向自然借取詩意:水天一色,中大新亞書院的「合一亭」。


突破機構踏進50周年,今年初春特別邀請畫家黃進曦上山短住,成為駐場藝術家,將他眼中最為觸動的村內景色,透過九幅畫作記錄,創作成《造在山上的青年村》系列。

完成後的畫作,現在成為青年村的藏品,供來賓觀賞,並同時製作印刷版本,於網上義賣,用藝術為機構籌募經費。
青年村的入口大門,貼著這句說話: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有點不明所以,原來那是引用《聖經》𥚃面的金句,寓意一切美麗光明物,無論多麼隱藏,終究總會被看到。

正門玻璃天篷的半圓,某個角度看見一尾魚,張開大口,靈感同樣源自《聖經》故事——青年走進魚的嘴巴,在村𥚃獲得經歷與成長,離開時便是截然不同的人。
如果這山上村莊真的是一道門,當年與今日,一代接一代香港青年,從魚的嘴巴走出來,下山之後,他們都往哪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