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helen-og

從《齮齕人生Beef》看「代際創傷」

Helen Kwok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g Coun. Psy., HKPS)

上月,影片串流平台推出了一齣由亞裔演員領銜演出的美劇,名為《齮齕人生BEEF》,火速成為多國影評人的熱話。筆者初時看到劇名是大大的英文字BEEF,感覺沒甚共鳴,當時也沒聯想到美式俚語Beef(抱怨、發牢騷)的意思。劇名港譯《齮齕人生》也非常過癮;「齮齕」是廣東話的正音用字,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批評別人的「嘰嘰趷趷」(粵音:gi1 gat6)!因為對演棟篤笑成名的喜劇演員Ali Wong(黃艾莉)感到好奇,在假期中,我也分幾次看畢了十集內容。

🤐 警告:以下內容可能含有劇透 🤐

當愈投入劇情之中,也令人愈感到驚訝;戲路、鋪排、音樂、美術、對白……全令人嘆為觀止!故事中較明顯的主軸,是一對在停車場「相遇」的陌生火爆男女,兩人煩躁響咹,也不知誰「先撩者賤」,總之,即使未見對方一面,也演變成各不相讓、瘋狂飆車追逐、終嚷成連串復仇、作弄、追擊、以眼還眼的荒誕情節。兩人也並非大奸大惡,復仇所得到的快感,也主要是令對方陷於尷尬、羞恥、萬劫不復,從而成了一種對於日常生活默默啞忍背後,秘密地把憤恨宣洩!

故事推移,更不斷穿插了亞裔家庭的溝通、家長管教、移民家庭的啞忍、生存之道、有關身份地位、對金錢的價值觀等等。 



代代相傳的心理創傷

身為輔導心理學家,較讓我深思的課題,是劇中有關情感創傷,且是代代相傳的「代際創傷」(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Yehuda & Lehrner, 2018);一代人的心理創傷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傳遞至數代的後人。而這「代代相傳」的創傷,很多時都會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無意之間影響到下一代。這理論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研究。尤其有關猶太人被種族滅絕、和其他大規模屠殺事件的歷史事件中,學者發現,倖存者的下一代也受到了創傷的影響,有時情緒會較一般人敏感。

劇中女主角,在家庭生活中長年默默啞忍、「谷爆」自己、還要微笑接受…… 直至她回到自己父母的家,才發現到父母的創傷,也令到自己成為一樣壓抑的人。而男主角在冷漠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為了「回報」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甚至將一切都豁出去、無情無義。



覺察創傷 防止再受創

在心理學概念上,「創傷」(Trauma)是一種主觀經歷,每人即使有近似的經驗,卻可以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如果處理得不好,更可以造成長遠的心理創傷,事關重大。筆者建議讀者可以由實踐「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SAMHSA, 2014)的四個R開始:理解創傷(Realize)、辨認創傷(Recognize)、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Respond)、以及防止再度受創(Resist Re-traumatization)。當能夠好好覺察自己的創傷、反應,有意識地面對創傷,也就是療癒過程的重要開始。

洶湧而來的情緒或者有如洪水猛獸,但是,內裡住著的,往往是受創的心靈、呼求救助。冤冤相報或跨越、成長,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寶貴一課。

圖片來源:Pexels、《齮齕人生》截圖

參考資料: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SAMHSA), 2014. SAMHSA’s concept of trauma and guidance for a trauma-informed approach. HHS Publication No. (SMA) 14-4884. Rockville, MD.

Yehuda, R., & Lehrner, A. (2018).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effects: putative role of epigenetic mechanisms. World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 17(3), 243–257. https://doi.org/10.1002/wps.2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