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分兩部份,一是談談我旅行時的拍攝工具,二是分享一個我覺得最重要與攝影相關的技巧。
先說一件事,大概由於我的日常行裝比較簡約,房間亦略顯「家徒四壁」,有朋友以為我是「簡約主義者」,其實不然。我覺得自己還是很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嚴選優質,並且避免過度囤積。像是近日做了一個決定,把家中最後一部相機賣到二手市場,打算以後只用手機拍攝。
個人攝影工具的轉變
話說去年十一月遊尼泊爾登山,帶著一部無反相機、兩支鏡頭,以及 iPhone(當時是 15 Pro),拍攝星空及山景時,發覺 iPhone 直出照片已不遜於相機,而且無需擔心入塵影響畫質,甚為方便。那是我最後一次帶著相機及鏡頭去外國旅行,之後就只帶手機。
有一點毋庸置疑,手機當然不能取代相機之能,尤其於光線不足,迅速連拍,以及長焦攝影。使用手機拍攝時,有時不禁會想,在某場景若有定焦鏡頭,效果應當不錯。然而對筆者來說,近年旅行配置的重要考慮因素,為重量以及體積。手機雖不能取代相機,但無論日常記錄,乃至出版成書(主要是文字插圖類,不是專業相集),手機已然足夠,而且用手機看起來沒有那麼「嚇人」。
因為有八個多月沒用相機,不想囤積物件,早前把心一橫將相機連鏡頭賣出,期間當然被「驗屍咁驗」,賣得數千元,剛好用來補貼買新手機。等到 iPhone 16 Pro 開售,當天上網訂購,本以為不少人會轉投其他陣營(不是說華為三摺機很受歡迎嗎?),只是稍遲訂機,竟已錯過首輪,身體果然誠實,輾轉等到開賣次周才以快遞方式取得手機。
iPhone 16 Pro 使用體驗
說實在的,由 15 Pro 升級至 16 Pro,畫面僅大丁點(0.2吋),尋常使用亦相差無幾。新增的相機按鍵,雖然方便,但絕非換機重點。對筆者而言,換機關鍵原因,一為可用五倍光學變焦,二為廣角鏡及微距像素由 1200 萬提升至 4800 萬。而在連拍時,過往使用 15 Pro 在人像模式下連續按下快門鍵,間中會出現當機情況,似是處理器負荷不了。但在 16 Pro,情況有完美地改善,筆者在短時間下以人像模式按下百多張快門鍵,沒有出現絲毫停滯,街頭隨拍更覺輕鬆。
這次更新,其實有點遲疑,始終 15 Pro 與 16 Pro 的差別不算極大,然慮及今後出遊只打算帶備一部拍攝工具,並早已把唯一的相機都賣掉,且照片將來或會出版,當然想追求較好質素。
順便談論一下,常有人看完我拍攝的照片,問是用甚麼相機/手機,我回答後對方間中會說:「哦,這部相機/手機真好啊,我也要買這部機。」我總一笑置之。誠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較為進階的手機或相機,純粹是使構圖更富彈性,但絕非唯一條件,拍攝技巧本身亦是更為重要。我就看過不少用平平無奇的相機拍出大師級的作品,亦見過相反個案。
攝影技巧與照片篩選,缺一不可
與其分享拍攝心得,想在此分享一個與攝影相關的關鍵技巧,嚴格來說不是攝技,而是選取照片的方法。近年通訊軟件方便,旅行時難免濫發成風,但細心一想,若拍攝百張照片,全都發給他人,當然變得平平無奇;但若拍過千張,卻精挑細選一張,這張照片總不會太差。
論及攝影,除了談及構圖光線,其中一個經常被忽略的技巧,就是篩選。廿多年前當數碼相機興起,拍攝難免變濫,筆者就曾經給自己一個練習實驗,每個城市只保留 24 張照片。不是因為硬碟空間不足,只是想訓練篩選,有時候實在選了很久還有 25 張,最後仍會堅持再刪一張。一些照片屬於紀念性質,例如團體合影,則不在此限,會放到一個叫 bbn 的文件夾,其意思是「boring but necessary」。這種篩選過程除了訓練美感判斷,亦可練習放下不捨及執著。不要害怕刪去甚麼照片,只要深信每保留一張相片,都已是額外獎賞。現在回想,其實也有點人生意味。
至於現在在手機篩選照片,坊間開始出現一些 AI 工具,聲稱可以自動選出最好,但我對此不感興趣,寧願手動。在此特別推介一個手動篩選照片的 app,筆者從 2018 年使用至今,成必備工具。軟件名叫 Slidebox,用簡單手勢篩選照片,左右掃可前後翻閱照片,向上掃就會把相片設置為「將要刪除」,有點像交友程式的操作。比對一下用手機內置相片 app 刪除照片的過程:逐張查看,按刪除鍵,按確定鍵,查看翻看,刪除,確定,非常費時。用 Slidebox 則是掃、掃、掃、掃、掃,最後按一下刪除,確定,完成。
【Slidebox – 照片管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