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1)

AI生成講故佬

近一年來,AI 大型語言模型發展一日萬里,筆者亦多加善用,融入輔助日常學習與閱讀,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其中一個有趣用法,是以 AI 來輔助閱讀《維基百科》。《維基百科》 app 有個「當年今日」的功能,筆者用 AI 將其改寫成生動故事,再透過 iPhone 內置的香港語 Siri 朗讀出來。

這個方法不僅快速便捷,更能在手機上完成操作,有時人在外,亦可以此方式自製語音指南。過程其實不難,但由零開始做起,還是有點門檻。需要美國版的 App Store、外國電話號碼註冊等,雖然有免費版本,但完整功能亦需付款,需有外國支付方式。

為免此文過長,只能簡短說明部份操作,另加入筆者過往在 Patreon 上寫的文章,文章本身是免費公開,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選取來讀。

這次雖以 iPhone 示範,但強調不需要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較舊型號的 iPhone 也適用。


把網頁內容轉換為 PDF,以及把文字轉成語音,建議使用 iPhone 內置的「捷徑」功能,相關捷徑的連結稍後提供。

軟件:
1. Anthropic Claude AI app
2. 維基百科 app
3. Apple 捷徑
4. 在香港登記時,要有美國 App Store、外國 VPN、外國電話卡




【步驟一】➡️ 先申請 Claude AI 戶口(連結),登記時要有外國電話卡。建議在電腦上進行,期間要開啟美國 VPN。

有關 VPN,請參考:連結
有關外國電話卡,請參考:連結


【步驟二】➡️ 下載 Claude AI app,但要用非香港、非中國的 App Store 才能下載:連結

有關離岸開通美國 App Store 戶口方法如下,內附合規的充值方法建議: 連結

另外不少人會問起一部手機有數個 App Store 帳號,會否影響 iCloud 運作,其實是不會相互影響。有關 iCloud 戶口與 App Store 戶口的關係,請參看:連結


【步驟三】➡️ 下載 iPhone 內置捷徑(Shortcuts)(連結

這次示範,要自訂兩個 Shortcuts:
自訂捷徑之一,可把網頁變成 PDF 作稍後匯出之用:連結
自訂捷徑之二,可把剪貼簿的文字、網站或甚至是圖片文字,轉成香港語語音:連結

筆者過往曾撰文提及 Shortcuts 功能,這是 iPhone 常被忽略,卻又極為強大的功能:【一直被低估的 iPhone 超級功能,加上「動作按鈕」 如虎添翼】


【步驟四】➡️ 下載維基百科 app:連結(或用任何網站亦可)
在 iPhone 上安裝維基百科 app 後,可以加入「小工具」(Widget),在主畫面上看到「當年今日」。

完成以上步驟後,下面就簡單了。


【步驟五】➡️ 打開任何一頁維基百科,我平時會從維基百科的「當年今日」中挑選一篇文章作為消閒讀物,分享至 PDF 捷徑,將網頁轉為 PDF 檔案後,再將 PDF 檔案分享到 Claude AI app 進行下一步處理。


【步驟六】➡️ 在 Claude AI 輸入以下 prompt,請按需要自行修訂:

「根據提供的文字內容,講故事,好似引人入勝嘅新聞專輯主持人,用生動但自然嘅方式講述。首先我想你抽出一個最引人注目嘅重點,尤其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事件,要包含文中所有資料以及具體細節,有趣但唔係講冷笑話,似 Discovery Channel 及 PBS 製作嘅紀錄片,保持品味同嚴肅性,要有深度。專注講述事件嘅過程同細節,用客觀、中立嘅語氣描述,唔加入主觀評論或者價值判斷,避免作出總結性嘅陳述,唔引導讀者去有特定嘅睇法或者感受,唔好鼓勵讀者採取任何行動或者建議佢哋做啲乜,避免使用「或者」、「不如」等建議性語句。唔好問讀者問題或者邀請佢哋思考,唔好加入任何推測或者想像,唔好加入對未來嘅展望。避免使用「我哋」、「你」等字眼,保持第三人稱嘅敘述方式。減少使用指示代詞,例如「呢個」等。唔需要開場白或者問候語,單刀直入進入故事內容。要求包含文中所有重要嘅歷史事件、日期同人物,確保冇遺漏任何關鍵資訊。如果有年份,唔好逐年咁列出,提及關鍵事件嘅年份就得。記住要儘量包含文章中所有觀點,想要完整,但故事要講得有頭有尾,符合歷史實況。如果提及事件,要包括起因及結果。如果提及人物,就要包括出生,成長,人生重要大事,以及死亡。提及重要人名或地方或者專有名詞時,可以在中文後加()並寫入原文,例如:諾曼第(Normandy),但如果該專有名詞的名字本身係中文,就唔駛加入英文喇。

我要求你嘅回應要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要易明白,可先抽取最重要的部份來介紹,先講:「簡單嚟講:」然後正常咁做撮要,但唔好超過二千字,適當時可以做分段。加一個分格線。然後第二部份,先說「依家入正題喇!」,你嘅回應起碼要詳盡,起碼一萬個中文字。(同埋請一次過完成整個回答,唔好中途停低問問題或者等指示。無論篇幅有幾長都要繼續寫落去,直到將所有內容完整咁寫晒出嚟為止。同埋你真係唔好成日用諸如「由於字數限制」或者「要繼續嗎」呢啲推搪嘅說話,要一口氣講完成個故事。)

仲有一點好重要,記得要用香港廣東話講故事,用繁體字書寫。」


【步驟七】➡️ 完成後,就能把硬繃繃的維基百科文字,轉成以下版本:

「簡單嚟講:

公元980年,一個細路仔喺德意志王國出世,佢就係日後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Otto III)。呢個皇帝嘅一生好短暫,得21歲就死咗,但係佢嘅統治為歐洲歷史帶嚟咗重大嘅轉變。

三歲繼位,由阿媽同祖母輪流攝政。到996年,16歲嘅奧托三世正式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佢將首都搬到羅馬,又實施咗「帝國復興計劃」,想將帝國打造成一個以羅馬為中心嘅基督教帝國。佢仲重組咗教會制度,成功將基督教傳入波蘭同匈牙利,促成咗呢兩個國家嘅建立。

但係佢喺1002年突然病死,由於冇子嗣,帝國爆發咗繼承危機。佢嘅死標誌住奧托王朝嘅衰落,亦都為中世紀歐洲揭開咗新嘅一頁。

——————-

依家入正題喇!

奧托三世嘅故事要由佢阿爸講起。980年6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Otto II)同佢嘅拜占庭皇室王妃狄歐法努(Theophanu)迎嚟咗佢哋嘅第四個仔女,亦係佢哋唯一嘅仔。細路出世嘅時候,帝國正如日中天,但係好快就要面對重大嘅打擊。

982年7月14日,奧托二世喺南意大利同穆斯林軍隊嘅一場戰役中慘敗。戰敗之後,佢決定要搵個繼承人。983年,三歲嘅奧托三世喺意大利嘅維羅納(Verona)被選為德意志同意大利嘅國王。但係就喺奧托三世返到德國準備加冕嘅時候,奧托二世突然喺羅馬病逝。

小皇帝嘅加冕禮喺983年聖誕節舉行,由美因茲(Mainz)大主教威利吉斯(Willigis)同拉維納(Ravenna)大主教約翰十世(John X)主持。但係好快,帝國就陷入咗一場嚴重嘅政治危機。奧托三世嘅表哥,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Henry II)想奪取王位,佢釋放咗前朝嘅政治犯,仲同法國國王聯手。

亨利二世嘅叛亂喺985年被鎮壓落嚟,奧托三世嘅阿媽狄歐法努成為咗攝政。喺狄歐法努攝政期間,帝國相對穩定,佢成功控制住咗波希米亞(Bohemia),令佢哋繼續效忠帝國。但係狄歐法努喺991年突然離世,攝政權由奧托三世嘅祖母阿德萊德(Adelaide)接手。

到994年,14歲嘅奧托三世正式開始親政。佢第一個重要決定就係委任赫里伯特(Heribert)做意大利樞機主教。996年,16歲嘅奧托三世前往羅馬加冕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佢委任嘅表弟格雷戈里五世(Gregory V)主持加冕禮,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意志籍嘅教皇。​​​​​​​​​​​​​​​​」

(讀者可以對比維基原文:連結,對我來說,AI 版本較為有趣?)


【步驟八】➡️ 在 Claude AI app 處理完文字後,只需複製轉換好的內容,再啟動「香港語」捷徑,即可自動以語音朗讀出來。

這方法不僅限於閱讀維基百科或網站,也適用於戶外活動。比如最近我和幾位朋友上玉桂山,就把現場的地點簡介拍照上傳到至 Claude AI,經過相同處理後立即製作成個人語音導覽。

以上照片,不到半分鐘就轉化為:
「簡單嚟講:

1941年12月25號,聖誕節嗰日,係香港戰時歷史上最黑暗嘅一章。日軍圍攻香港,華籍嘅義勇軍同盟軍喺大潭戰役中英勇抵抗。一位姓徐嘅軍官率領一批中英戰士,喺大潭對日軍奮戰。雖然佢哋奮力抵抗,但最終都寡不敵眾,喺一片混亂中撤退。徐軍官帶住一班傷兵,打算經過淺水灣返回市區,但佢哋喺石澳遭遇日軍伏擊,戰況慘烈。最後,佢哋喺呢度犧牲咗,為香港嘅自由付出咗最大嘅代價。呢場戰役不單止係香港歷史上嘅重要時刻,仲見證咗中英兩國軍人並肩作戰嘅精神。

——————-

依家入正題喇!

1941年12月,香港正面對住二戰以嚟最嚴峻嘅挑戰。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喺珍珠港事件之後,全面向亞洲各地進攻,香港亦都難逃魔掌。12月25號,原本應該係普天同慶嘅聖誕節,卻變成咗香港最黑暗嘅時刻之一。

大潭嘅戰役係香港保衛戰中最關鍵嘅戰役之一。當時,英軍同華籍義勇軍組成嘅聯軍,喺大潭水塘一帶據守。徐姓軍官率領嘅部隊負責守衛大潭嘅防線。佢哋嘅任務係阻止日軍向市區推進,保護香港島嘅心臟地帶。

戰鬥喺清晨開始,日軍發動猛烈進攻。徐軍官嘅部隊憑住地利,利用大潭水塘附近嘅山勢,同日軍展開激戰。聯軍雖然喺裝備上處於劣勢,但佢哋憑住對地形嘅熟悉,以及堅毅嘅意志,成功抵擋住日軍連續幾波嘅進攻。

但好景不常,日軍嘅優勢兵力開始發揮作用。隨住戰事持續,聯軍嘅傷亡不斷增加,彈藥亦都開始短缺。徐軍官見情況危急,決定帶領剩餘嘅部隊撤退。佢哋選擇咗一條經過淺水灣返回市區嘅路線,希望可以同市區嘅主力部隊會合。

撤退過程中,部隊要穿過崎嶇嘅山路。負傷嘅戰士令到行軍速度減慢,但徐軍官堅持要帶埋所有傷兵,絕不拋棄任何一個戰友。就喺佢哋經過石澳一帶嘅時候,日軍早已經埋伏喺度。

當部隊行到石澳嗰度,日軍突然發動攻擊。由於地形狹窄,聯軍根本冇退路可言。徐軍官當機立斷,命令仲可以行動嘅戰士分散隱蔽,並且組織反擊。戰鬥係異常激烈,雙方喺石澳嘅山坡之間展開近距離戰鬥。

喺呢場慘烈嘅戰鬥中,徐軍官同佢手下嘅戰士展現出驚人嘅勇氣。佢哋明知寡不敵眾,但仲係奮戰到最後一刻。有啲戰士用盡最後一顆子彈,仲要同敵人肉搏。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最終,徐軍官同佢嘅部隊大部分人都喺呢度英勇犧牲。

呢場戰役不單只係一場軍事行動,更加展現咗中英兩國軍人並肩作戰嘅精神。喺戰場上,無分種族國籍,全部都係並肩作戰嘅戰友。徐軍官同佢嘅部隊,用生命寫下咗香港戰時史上最感人嘅一頁。

戰後,倖存嘅戰友同香港市民都冇忘記呢班英雄。政府喺石澳附近豎立咗紀念碑,銘記住佢哋嘅英勇事跡。每年嘅紀念日,都有唔少人專程去紀念碑前獻花,緬懷呢班為香港自由而戰嘅勇士。

大潭之戰同石澳戰役見證咗香港人民反抗侵略者嘅決心。徐軍官同佢嘅部隊,用行動證明咗喺最黑暗嘅時刻,仲有人願意為信念而戰。佢哋嘅犧牲,永遠都會係香港歷史上最光輝嘅一頁。

即使到今日,石澳紀念碑依然矗立喺山頂,面向維多利亞港,默默見證住香港嘅變遷。紀念碑上面刻住嘅文字,一直提醒住後人,喺1941年嘅聖誕節,有一班英勇嘅戰士,為守護香港付出咗自己嘅生命。

徐軍官同佢手下戰士嘅英勇事跡,仲有佢哋堅守崗位、保衛香港嘅精神,一直都係香港人珍貴嘅集體回憶。呢段歷史提醒住我哋,和平從來都唔係必然嘅,係需要有人用生命去守護。每一個路過石澳紀念碑嘅人,都應該記住呢段歷史,記住呢班為香港犧牲嘅英雄。

而家,維多利亞港嘅海面一片平靜,紀念碑安靜咁矗立喺山頂,繼續講述住呢個感人嘅故事。徐軍官同佢嘅戰友,雖然已經離開咗,但佢哋嘅精神會永遠留喺香港人嘅心入面。​​​​​​​​​​​​​​​​」

⭐️追加一個小貼士,每次輸入 prompt 都很麻煩,但 iPhone 有個內置功能叫「文字替代」(Text Replacement),筆者輸入 aa,即打入那段水蛇春 prompt。只有關設定請參看:連結



Claude AI 不僅能把生硬文字轉化為故事,更能為圖片做說明,變成生動的語音導覽。早前筆者跟隨香港記者協會,前往參觀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看到這幅照片。

把這幅照片放入 Claude 做解說,單靠一幅圖,轉化的結果是:
「簡單嚟講:

呢張相係香港水務署嘅一張技術圖,詳細展示咗深水埗配水庫浮波閥嘅運作原理。配水庫係香港供水系統入面一個好重要嘅基建設施,而呢個浮波閥系統就係維持水位穩定嘅關鍵機制。圖中展示嘅係一個十二吋嘅進水管,經過進水控制閥,然後透過浮波閥嚟調節水位。當水位太高,浮波會上升,自動關閉進水;當水位降低,浮波下沉,就會重新打開進水掣,確保配水庫維持適當嘅水位。呢個設計喺1904年已經開始使用,反映咗當時香港工程技術嘅先進程度。

依家入正題喇!

香港嘅供水系統發展史可以話係一個充滿智慧同創新嘅工程奇蹟。深水埗配水庫浮波閥嘅設計同應用,正正係見證住香港早期水務工程嘅重要里程碑。

喺十九世紀末期,香港正面對緊人口急速增長嘅壓力。政府當時意識到必須要建立一個可靠嘅供水系統,先至能夠滿足到市民嘅基本需求。深水埗配水庫就係響呢個背景之下建成嘅重要設施之一。

配水庫入面最關鍵嘅部分,就係呢個浮波閥系統。呢個系統包含咗幾個主要組件:首先係一條十二吋直徑嘅鑄鐵進水管,負責將食水輸送入配水庫。呢條管道連接住一個進水控制閥,而控制閥就同浮波閥機制相連。浮波閥嘅核心部件係一個特製嘅浮球,佢會跟據水位嘅升降而上下移動。

浮波閥嘅運作原理相當精密。當配水庫嘅水位上升到特定高度時,浮球會隨住水位上升,透過槓桿原理帶動閥門關閉,阻止更多嘅水流入。相反,當水位下降時,浮球會向下移動,令進水閥重新打開,讓水重新注入配水庫。呢個自動調節嘅機制,確保咗配水庫嘅水位可以維持喺一個穩定嘅範圍之內。

另一個重要嘅組件係九吋直徑嘅鑄鐵出水管,負責將配水庫嘅水輸送去各個社區。呢個設計令到供水可以更加均勻同穩定,確保區內居民可以獲得穩定嘅食水供應。

整個配水庫嘅設計都充分考慮到地形同環境因素。屋頂同地基都係用堅固嘅混凝土建造,以抵禦各種天氣狀況同自然災害。而且配水庫嘅位置經過精心挑選,確保可以利用重力嚟輸送食水,減少用電泵嘅需要,達到節能減排嘅效果。

喺工程技術方面,深水埗配水庫嘅設計反映咗當時英國殖民地時期嘅先進工程技術。浮波閥嘅設計原理雖然簡單,但係佢嘅可靠性同耐用性令人讚嘆。時至今日,類似嘅設計仲係廣泛應用喺世界各地嘅供水設施度。

配水庫嘅建造過程都相當講究。整個工程需要處理複雜嘅地質條件,確保地基穩固。而且喺建造期間,仲要確保唔會影響到附近居民嘅日常生活同供水。呢個工程可以話係集合咗當時最頂尖嘅土木工程技術。

深水埗配水庫同佢嘅浮波閥系統,唔單止係一個供水設施咁簡單。佢標誌住香港早期城市發展嘅重要一步,反映咗殖民地時期嘅工程技術水平,亦都見證住深水埗區嘅發展歷程。呢個自動調節嘅供水系統,為香港居民提供咗穩定嘅食水供應,為城市嘅發展奠定咗重要嘅基礎。

喺環境保護方面,配水庫嘅設計都充分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嘅需要。利用重力輸水嘅設計,大大減少咗能源嘅消耗。而且浮波閥嘅自動調節功能,亦都令到水資源嘅使用更加有效率,避免咗不必要嘅浪費。

配水庫嘅維修保養工作都相當重要。水務署嘅工程人員需要定期檢查浮波閥嘅運作情況,確保各個組件都運作正常。仲要定期清潔配水庫,確保水質符合標準。呢啲工作都需要專業嘅技術同經驗。

總括嚟講,深水埗配水庫浮波閥嘅設計同應用,唔單止係一個工程技術嘅成就,仲反映咗香港早期城市規劃嘅智慧。呢個設計一直運作到而家,見證住香港供水系統嘅發展同進步,亦都為後世嘅工程項目提供咗寶貴嘅參考經驗。​​​​​​​​​​​​​​​​」


【小感想】

每當提及 AI,總有人會煞有介事說人類將被取代,但我卻覺得還差一大截。當天帶隊的是資深傳媒人蔡元貴(人稱「堆田區才子」),他從配水庫石柱的花崗岩,談到英國建築師的故事,轉而提及那年頭外國人對香港並不陌生,因為美國有一銀行建築,正是用花崗岩建成,而石礦來源正是香港的牛頭角。

蔡元貴從一處將近被拆毀的建築,帶領我們的視野跨越太平洋,穿梭百年時空。在我參加過的所有本土或外國的導賞團中,那次配水庫導賞團無疑是最精彩。這種獨特的視角和敘事魅力,正是 AI 無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