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

般咸道救樹事件

那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的一場斬樹事件:2015年7月,般咸道聖士提反里一幅石牆的六棵細葉榕,其中一棵因暴雨塌下,旁邊另一棵亦受牽連,遭路政署移除。

倖存的四棵老樹,冷不防於兩星期後以保障公眾安全之名,漏夜全數鋸走——住在對面大廈的街坊一覺醒來,窗外是缺了四顆頭顱的樹,恐怖,更大反應是憤怒。

然後三年過去。2018年,在事發地點不遠處,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前,兩棵80年樹齡的石牆樹,同樣被路政署指有倒塌風險,匆匆地通宵砍下。

來到三年後的今天。般咸道與醫院道交界,另一棵石牆樹患上褐根病,按照慣例,難免先斬後奏——只是這一次,老樹也許可以避過一刀,有另一個結局。

去年尾,中西區區議員張啟昕(KY)發現,般咸道與高街交界的一棵石牆樹,被路政署掛上告示牌,表示已感染褐根病,「有潛在倒塌風險」。

KY抬頭察看,樹木枝葉依然茂密;加上此樹已列入古樹名木册,即珍貴或稀有品種,而樹齡達古樹級別,具文化、歷史或重要紀念意義,亦是份量儼如中西區地景的石牆樹;同時符合這兩個標準的老樹,全港僅剩32棵,斬一棵便失去一棵,不容輕率。

未幾,KY跟另一區議員伍凱欣向路政署跟進,向樹木專家及街坊收集意見,試圖救樹。雙方經討論後,可以做的第一步,是修剪樹冠,先減輕樹身的受壓程度。

之後方案是收窄車路及行人路,劃出一段車路供行人使用,並於原本行人路上放置10個石墩,用繩拉緊大樹,早前已完成工程。專家希望能先捱過暴風雨季,那就可以換取時間施藥,並改善土壤質素,想辦法把大樹醫好,至少不會繼續惡化。

其實褐根病並不罕見,由具侵略性的真菌引致,可經由受污染的泥土,或者地下水傳播,情況類似樹木患上癌症,暫時並無百分百把握可以治癒。

但KY依然覺得看到𥌓光:「路政署肯和議員見面溝通,聯絡不同專家集思廣益,特別由德國訂購專門固定樹身用的繩,這是第一次,算是很大的進步。」

相對過往一刀切貿然砍樹,這是香港首次運用這方法去拯救石牆樹,並破天荒在高密度民居範圍內試行;若然成功,將會成為先例,對日後保育石牆樹提供重要參考。

但,KY相信最大意義不是救樹,而是給所有人一個反思的機會:工程無可避免影響到附近道路使用者,包括人與車輛,簡單如跑步時需要繞道,而影響時間暫時未明。

「少少犧牲初時可能無問題,那半年後呢?」KY說每到樹木被斬後,人們總是紛紛出來表示憤怒,「斬樹前是不是可以一起做點甚麼?」她的臉書貼出照片,附近街坊習慣在石牆樹下堆放雜物,甚至把垃圾塞進樹根位置;「政府部門護樹的誠意一向備受質疑,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去愛惜,好難要求部門跟進。」

別在失去之後才懊悔。少了一棵樹,不只少了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美化社區的設施——同時少了一條生命,一位街坊。她希望社區裡的人可以問問自己:願意為樹木付出幾多?

大樹無語。距離患病細葉榕大約20步距離,是另一棵石牆樹,已被斬去樹冠,留下樹根,緊抱石牆,至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