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Kwok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g Coun. Psy., HKPS)
無論大家喜歡農曆新年與否,都難以迴避新春期間的種種傳統習俗和家庭聚會。團年、拜年、開年、探訪或問候親友,互祝吉祥、寒暄一下,或在家中打牌、玩桌遊。當然,疫情以後,終於能夠再次相聚,大伙兒安安樂樂吃頓飯,絕對值得感恩。不過,筆者今次還是決定「大吉利是」,大膽地提出,在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毒性」,值得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長輩們的成長,有哪些可能需要「排毒」的地方。
從前為另一個專欄寫作時,內容多圍繞兒童心理、家長壓力等育兒課題。在節日時,曾邀請讀者回想兒時的拜年經驗。當中不乏長輩們高談闊論、旁敲側擊,有意或無意,原來都會讓孩子提心吊膽:考試成績如何呢?拍拖沒有?有沒有懶惰?甚至一眾同輩表兄弟、堂哥堂妹,被長輩們公然數算較量、喋喋不休。或者,作為親戚,會覺得那是「出於關心」,或純粹茶餘飯後「講下笑啫」,無傷大雅。但是,在眾人面前被家庭成員「口出狂言」或嘲弄一番,實在會直接「抽擊」孩子自信,說話的確會傷人,而且充滿「毒性」。
本文要談及的課題,是「毒性家庭」(Toxic Family)的特質,意思是,家庭生活中,成員長久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自尊心受到攻擊、情感被操控。家庭互動關係中,無助於建立成員的自信、抗逆力、安全感;往往更危害心理健康,長遠影響自身價值及自尊感。
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可能有人會質疑:「有毒」?這說法未免太誇張吧,對家人或長輩未免顯得不尊重,簡直「不孝」!在此,讓我們暫且放下中國人傳統文化有關孝道、或「長輩總不會錯」的迷思,反而,讓我們先了解一些在「毒性家庭」下長大的人,有可能出現的性格特質。
① 情緒或行為被操控
長期為了迎合父母或長輩的要求與期望,千方百計去配合他們的各種「標準」,以至為了家人的期望而活。從孩子或青少年時期開始,所選擇的學科、課外活動、興趣都是為了家人而選擇,總是順應著安排,卻不敢提出自己真正喜歡或渴望的事,生怕如果同家人的期望不同,害怕令到家人失望。在權威、操控、情緒勒索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較明顯有迎合權威的習慣。即使長大成人後,也許會較難為自己作決定,甚至影響到人生路向的抉擇。
② 容易質疑自己
永遠覺得自己做得未夠好(Never Good Enough),即使已經很努力了、即使客觀來說成績或表現都已經相當不錯,自己卻仍然很害怕,覺得「自己好無用」、「一無是處」、「我是零」;甚至當別人讚賞自己時,也混身不自在,覺得自己不配接受稱許,成功也只是一時的運氣,而非因為自己做得好。在充滿質疑、責備、呵刻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也難以接受自己或欣賞自己。
③ 難以建立信任關係
如果在成長環境中,父母或照顧者習慣不守信用、互相暪騙、相處間很多指責和背叛⋯⋯孩子也會逐漸習慣築起高牆,不信任別人。為了不想自己受到傷害,寧願拒絕建立深入的人際關係或情感連繫,或只以虛假面目去面對別人,把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有時候,甚至會令自己也成為欺騙者,以為這樣就足夠保護自我。
④ 欠缺安全感
在成長時期,甚至早在嬰兒的時期,如果在家庭中疏於照顧、或父母親情感冷漠、忽冷忽熱,孩子會時常害怕被遺棄,甚至拒絕其他人的關愛。在成長後,即使面對愛情或友情,也時常會感到不安、甚至做出種種刻意疏離的行為,難以建立長遠和穩定的關係。
⑤ 容易感到焦慮
如果長期處於一個繃緊、高壓的家庭,孩子容易出現身心症狀或長遠的心靈創傷。當受到壓力或逼迫時,人身體內的壓力賀爾蒙會偏高,身體和情緒也變得繃緊、防禦性極高。嚴重的話,甚至會較容易患上焦慮症狀,對壓力十分敏感,長遠影響身心健康。
⑥ 逃避或保持距離
在冷漠、人與人關係疏離的環境中成長,成長後也會較易逃避、與人保持距離;當面對人際問題的時候,也傾向會拒絕溝通、立即以「情感切割」(emotional cutoff)去抽離,以減輕所感到的傷害。
當我們長大成人,再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家庭成員的特質、與親戚的互動和關係、慣常的溝通模式,或者會發現當中都可能有一點「毒素」;或出於長輩的不自覺、或來自他們的成長、教育環境和價值觀。然而,當我們覺察到以上的影響,也是治癒自己的第一步:
- 掃毒:覺察(awareness):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特性,即由父母與自己兄弟姊妹組成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和其他延伸家庭成員(extended family members)對自己的影響。
- 排毒:分清自己可以有的選擇,將負面影響拉遠,保留正面影響;讓自己不再受制於其他人的不合理評價或指責。
- 防毒:記住自己是有選擇的,跟什麼人可以舒服自在地相處,適當地迴避「毒性」的家庭成員,保持距離、保護自己,當中的領悟也是一種個人成長,好能讓自己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