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勇,從來缺一不可。
公民爭取權益如是,做一碗拉麵,亦如是。
大埔一條小街,有間開業兩年多的拉麵店「和拉麵」,恰巧老闆也叫阿和。
開餐廳,當然和平,一定理性,但煮一碗拉麵,何需「勇」?
文、圖:CHI
煮豬骨湯 要用鐵鎚
走一轉廚房,你會明白「勇」在哪裡——逾半個人身高的大鋼筒,放滿一條條粗身豬骨,目測最少過百條:「幾多條骨我無數過,但四、五十公斤一定走唔甩。」阿和話口未完,左手拿起一條骨,右手拿來一個鐵鎚,往骨的中央大力敲打,幾下之後,豬骨碎開一個小洞。「這是我日本師傅教我的,在骨上開兩個窿,裡面的骨髓就可以流出,豬骨湯味就更濃」。
他每日中午前回店,洗豬骨,檢查,汆水,幫豬骨鑿窿,50公斤豬骨,就靠他及一位拍檔同做,無捷徑,只能一條一條地敲⋯⋯還要避免骨太多會煲燶底,需要不時攪拌。兩年來日日如是。結果?右邊膊頭及腰都得定時看骨醫,做到勞損,因為實在累人,也難找人幫手,因為「豬骨質素日日也稍有不同,有時大一點,有時細一點,要按size改變水量及熬湯的時間,很講經驗。」
由office勇到廚房
辛苦換來的,是一煲濃而不膩,香而不濁的豬骨湯底。以此為湯膽,配上味噌及自己炒的辣醬,就成了小店3款招牌麵款:豚骨原味、辛辣味及味噌。廚房以外的阿和,也是勇字當頭,開拉麵舖前,他本職物流,已做到管理級,雖是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但也算䟴䟴腳就有糧出,他卻偏偏對拉麵情有獨鍾,深感可以讓他大展拳腳。
他不介意從低做起,跑去當了一年廚房學徒,充實基本功。後來經朋友介紹,跟一位在港開拉麵店的日籍大廚學師,朝十一晚十一地工作,邊做邊學:「日本人好要求拉麵質素統一,他們執著於每個細節,就是為了要確保每日出品的拉麵都是同一個味道,不會偏差。」
「對得住碗麵個價」
學到做到,除了豬骨湯底,叉燒也比街外的講究,不用現成來貨,用五花腩,以醬油浸滷過夜,放涼,上枱前再火炙叉燒迫出肥油,一咬甘香;麵條則試過7至8款,最後找日本麵廠order一款較為韌身的麵條,浸久了也不會太腍;溏心蛋則用日本蛋,貴最少50%,不去滷,而去漬,帶淡淡醬油香。
配料樣樣認真,但原來麵店兩年來都沒加價,在現時坊間拉麵動輒過百元碗的年代,這裡仍是$80一碗,「最對得住碗麵個價」這算是阿和的小小堅持。
大埔友 一起走!
大埔人出名團結,阿和身為「大埔友」之一,麵店開在自己成長的社區,工時亦長,餐廳早已是他半個家:「喺屋企講自己意見,貼自己想貼的海報,無傷害到人,有什麼問題?」
去年6月尾開始,有年輕人請求在店內貼上小字畫,打氣語句,他都樂於配合。過了水深火熱的8至11月,也會與區內的良心店主自發合作,互通消息,幫忙。到了今年年頭2月,肺炎爆發,可幸的是「大埔是社區生意,不是遊客區,至今生意跌了約3成,據我所知已經算不錯。」小店派過口罩,勤清潔,又做外賣優惠,網上推廣,至今總算一步一步走過來。這段艱難日子,令阿和更覺社區團結的重要:「有時夜了放工,有鄰居小店互相照應,係會安心啲。」本來還想問他「對於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但看到他侃侃而談,說起其它大埔街坊時的安心,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吧。
【和拉麵】
地址: 大埔運頭街20號廣安大廈26 地下J舖
電話:2988 1335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12nn – 3pm、6pm – 10:30pm;
星期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