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演出、教學經驗豐富的7A班戲劇組,去年走出校園與劇場,於饒宗頤文化館首演《遊歷文言在饒館:遊走劇場演出》,從小學生到銀髮族,不同觀眾隨着演員步伐,一邊遊歷古色古香的饒館,一邊欣賞經典又有趣的文言故事,贏獲好評,今年再接再厲,將於2、3月一連兩個周末,誠邀公眾再踏饒館,重新發現文言故事的美。
文:黃子翔
圖:7A班戲劇組
身處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饒館鳥語花香,沿途所見,花鳥蟲魚,讓人真的浸淫在一種文化的氛圍,那不是AI、科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所能比擬。」《遊歷文言在饒館:遊走劇場演出》導演、7A班戲劇組藝術教育主任薛海暉(阿龜)笑着說:「饒館以中華文化為主題,對於文言故事演出,是很切合的空間。」編劇一休選出不同篇章,跟饒館不同空間作配對,有大有小,有戶外有室內,度身訂造,觀眾身處其境,得到不同體驗,「這是在黑盒劇場做不到的事情。」好像於開闊空間憧憬美好世界的《桃花源記》、在荷花池畔上演《愛蓮說》、於巷子裏演出《六尺巷》,又在饒公所寫對聯「去無作相,住亦隨緣」下方,演出《荀巨伯遠看友人疾》,「故事關於去留問題,對聯正好作出呼應。」
遊走劇場其中一大挑戰,是管理遊走路線,還有維持觀眾的專注力,「觀眾遊走時或會失焦,於是我們在片段與片段之間,會配合iPad小遊戲,觀眾通過iPad得到相關資訊,總結之前看了的篇章故事,再作延伸,效果不俗,參加者真的會繼續探索。」
去年演出,設有學生場、公眾場等等,來客以親子為主,也有藝文消費者、年長觀眾。每場觀眾約四十人,以四人一組,每組獲派一部iPad,以小組形式進行遊走體驗,除了欣賞演出,互動遊戲環節也氣氛熱烈。有些小觀眾不曾踏足饒館,不知道香港原來有這樣的地方,開心大發現,深刻難忘,「小朋友積極參與,家長、年輕朋友都喜歡玩,十分投入。」團隊也跟一些NGO合作,演出過後,負責社工分享,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在遊走過程中,出乎意料地投入和專心,碰到不懂之處,也會向父母發問,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互動、連繫。
製作團隊吸取了去年經驗,今年演出將增設更多互動、教學元素,譬如給他們選擇題,或讓他們繪畫,提升投入感,盼他們看了演出後,除了故事,還記得關於文言篇章的內容跟字詞,「我們可能會做些複習和總結。」也計劃在表演過程中,讓觀眾看到文字,好像「汝何男子,而敢獨止」,演員除了語譯:「你究竟是甚麼人?為何一個人停留在這個位置?」還同時讓觀眾看到文言原文,從而提升文字敏感度,建立閱讀文言的語感。他提到,在劇場裏很容易就能投影文字,但現場實景的遊走演出,沒那麼多LED牆,他們以iPad以至實體形式代之,適時呈現文字。
誠實的觀眾
「自十年前第一次演出《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們年年演出,直到今天仍然在演,有演員已做了超過六百場。」他不諱言教育界對他們的文言故事演出,需求一直增強,每年學校巡演,爆場不斷,幾乎應接不暇,也有回頭客,「他們都想看一些以範文、建議篇章為本的演出。」曾當中文老師的他,憶起當年接受中文師訓,會龐雜地學習不同文章,但那些文言範文,卻未必讀得完,「範文演出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他續道,中文老師在閱讀教學碰到的最大難題,不是要學生答對答案,而是讓學生在看文章時,產生畫面感,從而引起想像,感受情境,天馬行空,「這種互動,這種Visualization(視覺化),是劇場表演、現場表演才有的,也是牽動想像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至於學生,阿龜笑說他們是誠實的觀眾,看到惹笑演出,當然忍俊不禁,「也像教學一樣,一堂課四十分鐘,不能從頭到尾同一個教學模式,應該分段教學,譬如一開始引起動機,然後承接、發展、主題教學,最後總結。這些框架是有用的,先在演出開頭,掀起觀眾好奇心,繼而十分鐘搞笑、十分鐘認真、十分鐘對答,最後結尾,他們就會覺得整個體驗很完整。」不只演戲,還有說書人解說,融入教學模式,最後作出歸納和總結,「有Takeaway。」
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
7A班戲劇組於2023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趣看文言」戲劇教育計劃,接續之前的「應用戲劇手法於文言文教學」、賽馬會「戲說文言」品德教育計劃。活動不僅以學校師生為對象,還為公眾而設,讓文言閱讀普及至社會大眾,「之前『戲說文言』主要是學校教育,『趣看文言』進一步擴闊觀眾群,多了親子和公眾面向。」今年計劃,不僅於2月再次遊走饒館,還在4月遊走大館,屆時將善用Arts Tech元素、沉浸式體驗,讓觀眾經歷《左忠毅公軼事》、《鑿壁借光》、《臥薪嘗膽》等呼應大館古蹟環境的文言故事。
阿龜說,現在初小的學生都要學習文言文,或對老師和父母造成壓力,「我們加強了教師培訓,也增設親子工作坊,同時培育業界的同工,讓戲劇導師走進不同圖書館開辦工作坊,藉而擴散開去。」他們不僅於饒館、大館辦遊走演出,還設計網上教學資源套、製作YouTube影片等等,「希望接觸層面不只局限於學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欣賞文言文。」
事實上,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沒那麼遠,「一些古雅的漢語,仍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裏,簡單如『故此』、『姑且』、『佢』(渠)、『食』,都是廣東話的日常用語。」但到了公眾層面,他苦笑說「文言文」三字可能變得「倒米」,「所以我們強調『趣看文言』,又辦親子互動工作坊,希望讓公眾更願意參與。期望繼續推廣,吸引更多人關注。」對於已離開校園的觀眾,他提到遊走劇場演出的可觀性,便是戲劇本身,通過演出,把文言故事視覺化、形象化,觀眾不只從閱讀、聆聽,理解故事,「戲劇本身有一種共時性,讓我們一起經歷、經驗,現場表演是有一種吸引力。」
他直言,那些典故、經典故事,不僅是傳統文化,故事人物的價值觀,以及行事處世的態度,也同樣適用於現當代社會,但可能有很多誤解、誤讀,又或者不明所以,一直束之高閣。通過生動演出、現場解說,令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理解經典故事背後的深意與底蘊,「若能真正了解箇中意義,或有助面對人生不同處境。」
賽馬會「趣看文言」戲劇教育計劃
《遊歷文言在饒館:遊走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