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堯feature

西貢|梁祖堯做鹽工 發掘香港人樽鹽

近月過著「半農半演藝」生活的梁祖堯(阿祖)說自己是混血兒,是指自己在舞台、廚房或是農田,都毫無違和感嗎?不不,原來他指公公是農夫,爺爺是漁民,自己就是土地與海洋的「混血兒」。

這天記者拉這位「混血兒」到西貢鹽田梓的傳統鹽田,體驗做一天鹽工。這裡雖無鋤頭和牛牛,但鹽田把海水引進田來製鹽,在阿祖眼中正是「混血兒」的體現,而且跟他的業餘農夫身分亦異曲同工——彼此都是無添加還原基本步的本土生產。

「面對外國月亮總是圓」或是「大陸貨就是便宜」的消費者心理,市場、土地大小的限制⋯⋯藉着一粒鹽,教人重新審視香港人、地之間的聯繫。

原來三百多年前,西貢早已產鹽,只是停產了一百年,直至近幾年才由一班有心人把土產海鹽重現香港。(圖片由「三粒鹽記」提供)
梁祖堯早前義賣自己親手種的西瓜,為612人道基金和土地正義聯盟籌款。

文: 德威
圖: 祥、梁祖堯、三粒鹽記

消失了的西貢百年鹽田

邀訪前一天,阿祖在有機店遇上一瓶鹽田梓日曬海鹽,支持本地出品的他,二話不說即掏荷包買下。「我係會用200幾蚊買罌法國鹽嘅人,果罌叫 “Fleur de sel”,呢罌(鹽田梓日曬海鹽)我有種珍而重之嘅感覺,唔會煎隻蛋就想用囉,要等個好機會先用佢。」

20分鐘後船駛進鹽田梓碼頭,鹽田助理曾琬淳(阿淳)及主管葉陳立(David)引領我們走入鹽田。原來早在三百年前,西貢已經產鹽,卻在百年之前停產,直至2014年鹽場才復修。那時David還未接手管理,也沒有一個島民懂製鹽,於是大家一起做資料搜集,研究傳統製鹽方法,至2016年終於能夠重新產鹽,今年正式推出市場。

一片紅樹林包圍下,原來隱藏了一個本地鹽田。

David跟阿淳都是由鹽田義工開始,再轉為兼顧管理鹽田的行政工作。這裡採取傳統方法造鹽,潮漲引入海水,再以多個蒸發池蒸發水份、釋出氧化鐵、碳酸鈣、粗石膏等對人體不宜食用的物質,由波美度(一種溶液濃度的計算法)3度的海水變成為28度結晶的鹽,唯一的機器可能就是蓄水池引到蒸發池的水泵。

跟農耕及所有天然產業一樣,製鹽同樣「睇天造鹽」,加上所有程序都同步製作,實在難以計算。但若要推算,每天烈日當空的話,海水流經四個蒸發池,而每個停留2至3日,快的需時2星期就能結晶成鹽,但香港潮濕又多雨,不穩定的天氣條件會令過程延長至大約1個月,要是連連風雨則更難估算了。

支持本土出品的梁祖堯,跟熱心的鹽田助理曾琬淳(阿淳)及鹽田主管葉陳立(David)體驗一天的鹽工生活。

以傳統智慧製鹽

David說這邊的海鹽不以急速現代方式製作,然而鹽樣本的化驗結果,比聯合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Codex訂的標準更高,祖先的智慧絕對有料到,在去除有害雜質之餘,也保留了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對於鹽田的土炮製作,阿祖大感驚訝:「我以為至少會有高科技呀、機器或者過濾器咁,冇諗過係用返幾百年前最傳統嘅方法,就可以產出咁高質素嘅鹽。」

鹽田梓除了造鹽,近年也推廣不同文化活動;滷水蒸發池盡處的兩個白色建築物,就是早前「鹽田梓藝術祭」中的藝術作品。
平日習慣落田的阿祖來到這裡做一日鹽工,直言眼界大開。

阿祖更即時分享了「農夫的通勝故事」,相信傳統智慧的他,看《通勝》擇日插秧,隔壁的農夫則Freestyle,隨心插秧,結果「祖系」秧苗健康成長,隔壁的則全軍覆沒,原來隔壁農夫選了「大事不宜」的破日插秧。

「唔係迷信呀下,我覺得呢啲嘢係解釋到嘅,不過而家嘅科學解釋唔到啫⋯⋯ 人現在生活愈行愈前嘅時候,我哋最需要可能就係返去最基本,咁先得到心靈滿足、寧靜,甚至係健康。」流傳千年的傳統智慧,在現代科技面前也毫不遜色,正如阿祖相信的《通勝》,可能真的名副其實是本身心「贏通街」秘笈?

阿祖以《通勝》擇日種植本地米,效果理想,重振元朗絲苗威風。
鹽田梓碼頭不遠處的辦公室,遊人們可以進去買鄉土手信,但吸引阿祖的,就是這活潑蹦跳的小狗。

港產質素不亞於法國鹽之花

除了化驗室的報告,這邊的鹽花味道也得到阿祖的廚師舌頭認證。香港製造的本土鹽,質素比他家中那瓶二百多元的法國頂級海鹽品牌 Fleur de sel (鹽之花)更高:「原來我哋有㗎!咁點解我哋要用咁多碳排放運到嚟呢度啫?嗰一刻我好震撼呀!」

阿祖大嘆人們習慣捨近圖遠,香港出品總是被埋沒,或看低一線,是香港人自己嫌棄自己嗎?但他也坦言作為一個70後,只是近年才認定及堅持自己是「香港人」:從來生日都只吃西餐慶祝,仿佛外來的總高人一等,一般人從來未跟本地生產的食物有聯繫,沒有品嘗過那種喜悅和感動。然而這只是習慣問題:

「我覺得只係香港人唔知,冇一個香港人會唔鍾意(本地生產的食物),呢啲係一啲好有心嘅人,放棄咗生活一部分去換啲嘢畀大家。」

鹽田工作本身不依賴科技,好天曬得出鹽固然開心,但人在其中也不斷受體力挑戰,最要命的就是颱風及雨季,水可淹沒整個鹽田,風又會把工作台的蓬頂吹走。位處偏鄉,即使有錢維修,也不是每個師傅願意過來幫忙,看似單純卻有千千萬萬問題要「落手落腳」處理的崗位,也就只有David和阿淳及義工們,「有自唔在」選擇當鹽工,除了給下一代傳承造鹽,保育這一片鹽田,也保育周邊環境。

鹽在鹽池晾乾後,用人手包裝成一樽樽鹽田梓日曬海鹽。想買這樽港產海鹽,除了來鹽田梓外,「三粒鹽記」Facebook也有市區各分銷點資料,售價不一,每樽約$60起。
高溫之下,拿著測驗滷水*濃度的波美度計,阿祖大叫:「我睇到宇宙呀!我睇到希望呀!」看了幾年波美度計的阿淳邊笑邊說:「我都想睇到⋯⋯」
波美度計除了測試滷水濃度,也是水果甜度的測量儀器。

#鹽花,結晶過程中浮在水面的一層,品質至為純鮮。
*海水蒸發後令鹽濃度變高,稱滷水

十蚊三份菜 不能回頭的代價 

農田或鹽田的清幽遠離繁囂,同樣是豪宅條件,誰在乎保育?各人覬覦農地,Made/ Grow in Hong Kong難求,消費者們的抉擇就是後盾,熱愛耕作的阿祖更感慨嘆:「香港本地蔬菜自給率只得1.8%,香港鹽自給率更加唔敢想像,你永遠唔能夠追得返,農地變咗豪宅就唔會變返農地,呢啲係好珍貴嘅資源,當你試過呢啲香港出產嘅嘢,你更加知道真係寶物嚟。」

阿祖給朋友吃自己種的菜,朋友都被新鮮且非催谷成長的成果所震撼,他直言不計人工,他們的菜至少要$28/斤才歸本,但街市「十蚊三份菜」,代價不只味覺和健康,還一手斷送了香港農地,而多層中間利潤後仍然如此平價,可見連大陸農夫也賠上了合理的收入。

正如他說,我們沒有時光機回到50年前力挽狂瀾,但「有心唔怕遲」:「因為我哋有人,我哋有識得做、肯做、用心做,同埋叻嘅人做緊呢啲事,所以永遠都唔會遲。」

以數年時間重錬一個荒廢百年鹽田殊不簡單,若要再下一城,令本土出品出人頭地,也極依靠真金白銀及投入參與,我們是否有心有力以行動支持?

由天台農場到元朗農地,梁祖堯跟食的關聯,不僅是舞台及爐火前的演示,對食物來源及本土農業也有一份堅持。
阿祖天台農場種植的檸檬,品種跟我們日常街市所見的不同。
種西瓜非農田才可以做到,阿祖在天台也曾經成功種出西瓜。

【本地製鹽過程】

① 鹽田被「天然過濾器」紅樹林所包圍,海水隨漲潮引入鹽田水閘內,經蓄水池進入左手面三個盛載不同濃度的滷水蒸發池,在當中釋放結晶濃度不同的雜質。
② 蒸發池底以不同物質填充,這種平凡的黑石,除了經濟考量也有延長散發熱力,使陽光熱力可以「開免費OT」,蒸發更快。
③ 不同階段的蒸發當中有兩個蓄滷程序,作用是把一定濃度滷水放入有蓋池中保存,免被雨水稀釋;進入藍色膠布結晶池為製鹽過程尾聲,當滷水濃度到達25-27即可倒入隔器,隔走雜質。
結晶池設計也刻意走劏房細小路線,除了小規模生產,方便操作外,也令滷水更快速蒸發 。
④ 用擦不是為了清潔結晶池,而是把最後結晶及沉澱的石膏掃走,以免鹽晶沾上變得苦澀;掃的方法也要非常溫柔,以免揚起重新沾到鹽上。
⑤ 形成得漂亮的鹽結晶呈立方形態,完整結晶中間可隱若看到「X」線,為正體字「鹽」右上角部分設計之由來。
⑥ 鹽結晶度為28,滷水上浮的一層就是鹽花,廚師界稱此為最純淨高質的出品,David笑稱一旦沉積下來,就變明日黃花不能稱鹽花了。

【鹽田梓鹽田公眾導賞團】
日期:星期六、日
時間:11:30am及2:30pm 每日2個時段
備註:無須報名,免費開放 (非乘搭鹽田梓街渡遊客,需付$20保育費用)。
相關查詢、鹽田梓日曬鹽購買點及公眾導賞團報名,請往「三粒鹽記」
Facebook: three.salt.cu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