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2

探索老人的幸福定義|初中生:「完全顛覆我對長者的認知」

一個人的生命,應該何以言說?紀錄名人生平的傳記書籍、電影,我們尚看得多;若有陌生的長者描述自己的人生,再由本不相識的初中學生重新演繹,又會得出怎樣的成品?

去年夏天,本地文學組織水煮魚文化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在疫情之下合作展開了長達一年的「『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計劃」,讓60多位來自8間中學的同學,組成兩人一隊,與30多位義工長者進行交流,探索對「幸福生活」的看法。

導賞員Miley表示,展場的設計令不少觀眾聯想起靈堂的佈置。

文:Tiffany
圖:Tiffany、水煮魚文化

同學們先在學校參加多節社工、寫作和藝術課,再以生命書寫和手工藝創作的形式,分別呈現受訪長者的故事。觀眾固然可從不同學生的「成果」角度,領略長者的處世之道,然而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卻是互相交流與體會的過程。

「生命最有意思就是觸碰交錯。可能是模糊斷續的獨白,因為聆聽一方的引導,把遺失的補綴回來,也有可能是沉重的包袱、蕪雜的後園,經過來回探問採訪,慢慢找到一條小徑,看到更值得留住的風景。」——關天林(「生命說」課程顧問)

年過六旬的長者,退下工作崗位榮休,體能、精神上卻依然魄力十足。不知混和稚氣與歷練之後,一眾少年眼中的長者,與我們印象中的又是否同樣?

「生命說」團隊希望觀眾能親自揭開紗幕,走進每一個生命故事。

走過高山低谷 銘心是福

現場展品眾多,記者分別問項目總監兼策展人羅樂敏和導賞員Miley,他們對哪件作品印象最深刻?二人不約而同帶記者走向劉叔叔的「生命線」,隨即打破了「幸福生活」的狹隘定義。

原來,劉叔叔深愛的太太曾先後患上抑鬱和末期癌症,經歷多年的自責和悲痛,太太最後於2008年重病離世。骨灰撒葬大海,他便不時重回海邊,表達自己的思念。這些日子縱是傷感,卻是構成劉叔叔生命的重要部分,亦令他學會珍惜其他人相處的時光。

「太太離世後,劉叔叔選擇了做義工,探望快離世的病人,將自身經歷告訴同路人,希望他們沒有帶走遺憾,沒有留下遺憾。」——黃芯琪同學(聖傑靈女子中學)

刻骨銘心的離別難免沉重,劉叔叔倒說得坦然,但十多歲的同學仔又可懂得招架和理解?當時亦在場的羅樂敏回想,同學主要都是細心聆聽、寫筆記,最後禮貌地道謝,「這是社工課導師事先教他們的應對技巧,當沉重得不懂接話的時候,簡單一句『多謝你的分享』便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即時回應。」就算未能一時三刻完全消化,相信這種生命交會的震撼,亦已銘刻在同學的心中。

在訪問長者之前,同學會預先在社工課中學習不同應對技巧。

瀟灑氣盛 食得玩得是福

不過,談人生亦非必然沉重,少年回憶、日常瑣事,甚至是最喜愛的美食,也能拼湊出生命的價值。「生命說」藝術課導師鄧國騫憶起自己的外祖父尤愛吃嘉頓香蔥薄餅,便讓寧波公學的同學用上餅盒進行藝術創作,並用食物作引子,與受訪長者建立連結,從而發掘他們的可愛之處。

「我問國林仔他最喜歡吃的零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巨浪辛辣薯片、炸魚皮和啤酒。」——陳咏桐同學(寧波公學)

如果幸福是「任意食」,那當然也少不得「到處玩」。交談前,不少同學以為長者總是體力不支、行動不便,沒料到他們亦曾是(或仍是)活力充沛的少年,深明及時行樂的道理,甚至還帶點瀟灑與淘氣,令同學們直言「心中那幢名為『長者印象』的大樓崩塌了」。

「當時的她(鄭太)會逃學去夜總會或者disco消遣,但她也是一個很有底線的人,雖然在大家眼中她是一個壞學生,但她從來不會做犯法的事情。」——程沛芝同學(聖傑靈女子中學)
「朱伯說他現在和年輕時一樣,比較愛到處玩⋯⋯當我們問到他還有沒有遺憾時,他也說沒有遺憾了,還說如果自己生命只剩最後一天,也會覺得開開心心度過就好。朱伯還說自己簽了以後去世後會當無言老師的字,說自己並不介意。」——鄭依桐同學(聖傑靈女子中學)
「周婆婆對生活的熱誠,對新事物的接受性和對事情獨特的見解,完全顛覆我對長者的認知,那大樓真的塌了,而我也放下了那對長者的刻板印象⋯⋯」——連竽權同學(華英中學)

以小見大 有書可讀是福

來回的交流與創作,不但能讓同學深入了解個別長者的人生故事,更彷佛是踏上一趟穿越時空的旅程,重組對不曾接觸的昔日香港環境,以及當時的普遍生活願景的想像。

其中,「上學」則可謂重中之重。在背景各異的長者之中,有人向朋友借錢,只為第N次重讀中三;也有家境清貧的婆婆,還未成年便做過炮仗、火柴、冷衫等手工幫補家計,幸因任職教師的父親而獲免費讀書的機會;還有叔叔毅然放棄修讀出路穩定的科目,踏上追文學夢的旅程。

「冰冰(婆婆)的文筆很好,因此也在文藝報投過兩次稿,每次都能賺到三十元稿費,這數目可要辛辛苦苦做炮仗兩個月才能賺到呢!」——梅若冰同學(聖傑靈女子中學)
「林生兒時便喜歡《周處除三害》和《黃香扇枕溫衾》,中學時期在閱讀李察.巴哈的《天地一沙鷗》後,被老師認為具備修讀文學的可塑性,他放棄了當時提供更大出路的經公科,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文學的道路。」——李穎惠同學(藍田聖保祿中學)

老於動盪時代 平淡是福

在近一年的疫情之下,長者被視為首當其衝的高危一族,就連外出晨運、用餐都要提心吊膽;然而人到老年,最重視的少不免正是和家人相聚的時光。因此,能在動盪時代之中,有家人陪伴著平淡地老去,或許已是一種相當平安幸福的生活;而能隔著或不隔著屏幕,向一群陌生的年輕人細說自己的人生,看見他們將自己的經歷製成文學和藝術作品,相信也是一個平淡而窩心的片段。

「和家人共聚是最能讓她(曾婆婆)感到幸福的時候,不論是和過去的長輩兄弟姊妹,抑或是現在的丈夫兒孫在一起。」——蔡明欣同學(藍田聖保祿中學)
「龐姨姨說她的人生平平淡淡,沒什麼特別。有的人採訪聽到這句話可能會比較無奈,哈哈。我反而覺得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這樣的生活就很寫意。」——葉恩曦同學(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
不少同學抓緊疫情緩和時期,親身與長者碰面,有些同學更和長者一起製作作品。

誠然,日子再是平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過去。當人口老化已成無可避免的城市問題,我們又能否從這個展覽出發,思索社會能夠如何善待長者的晚年呢?

「生命說」項目總監兼策展人羅樂敏

【賽馬會「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計劃成果展】

日期:即日至6月28日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5樓
時間:10am – 8pm
費用:免費

【公眾導賞】

展覽每日3pm及6pm設有免費公眾導賞,觀眾可於導賞開始前15分鐘,於展覽接待處報名。其他時段亦可另向接待工作人員查詢。

6月19、20及26日另設有三節導師導賞分享,分別由藝術課導師李可穎、袁永賢,以及寫作課導師羅維日、李昭駿、譚穎詩主持,名額有限,有興趣的觀眾可按入 bit.ly/3zxHN2C 報名。

Facebook:賽馬會「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
Instagram:@jcspeaklife
網站:speaklife.zihu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