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笑說,曾執導《癲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等的導演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能夠號召眾星演出他每一齣作品,實在是執導「賀歲片」的理想人選。但對不起,以其必用的定格畫面及自家美術風格,加上演員漫畫化而又帶疏離的演出,黃百鳴、王三日遇上這樣的導演,肯定耍手擰頭。安德遜在構圖上如患上強迫症,主體人與物必置中,而人、物、色彩都擠滿整個畫面,帶來別無分店的視覺盛宴。安德遜新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更將其個人美術風格推向極致,但也突顯出他說故事的表面化及節奏之急進,未必人人消化得好!
文:Harrison
圖:電影公司官方提供
美術融合漫畫雜誌格式:靜中帶動
(以下內容含劇透)
《法》的故事乃是導演受其愛戴的權威雜誌《紐約客》所影響,以之作藍本。故事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作一虛構法國小鎮安寧市中(影片本身亦在法國小鎮Angoulême拍攝及進行模型製作等),標梅利(Bill Murray)飾演的美國傳媒人在當地創立的《法蘭西諸事週刊》將推出停刊前的最後一期,並選擇刊印三位撰稿人的文章,當中內容是有關於藝術、學生運動及食評等。
《法》有趣地方之一,就是將電影「雜誌化」,敘事也是以章節、頁數交待每個故事內容。而導演對「目錄」列明詳細,就連只得兩頁紙的引言也作影像化,這兩頁由《單車記者》作者奧雲韋遜(Owen Wilson)帶讀者/觀眾遊走安寧市最破落古舊的地區,多個市內景點新舊對照畫面,人、物之改變或帶點唏噓,但奧雲韋遜架著單車作導遊時而撞板的場口,那幽默閒情,倒有五、六十年代法國喜劇泰斗積大地(Jacques Tati)之風,較人看得會心微笑。
三個專欄故事:現實虛假人心不古
引言過後的三個故事,三個專欄記者,則帶大家看看這個世界出了甚麼問題。蒂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的記者貝蕾森撰寫的《堅系傑作》,可說是三個故事中最突出的一個。癲佬畫家(班尼治奧狄圖路 Benicio del Toro飾)在獄中被一個因稅務而入獄的畫商(艾哲倫保迪 Adrien Brody 飾)看中其畫作,他出獄後與「有排踎」的癲佬達成協議,要大大力推廣他的畫作高價出售。這段正諷刺那些沒有看得懂的藝術品,都可被吹捧成天價;既道出畫商自欺又欺人,也極盡挖苦人的貪婪與無知。同場加映邦女郎蕾雅絲端(Léa Seydoux)飾演的女獄警擔任裸體模特兒,多個高難度姿勢絕對是視覺上的享受!
至於法蘭絲麥杜文(Frances McDormand)飾演的記者桂文詩則撰寫《重新發聲》,記錄添麥菲查洛美(Timothee Chalamet)等學生發起社運的經過,明顯是1968年法國學生運動的縮影。一場添麥菲查洛美與警方隔得遠遠的西洋棋對峙,實在妙想天開。但這故事對政治問題描寫則水過鴨背,只像多一塊布景板般。而法蘭絲麥杜文及添麥菲查洛美沒有影像的床上戲倒挑戰觀眾想像力!
最後謝菲韋特(Jeffrey Wright)所飾演食評家魯巴維寫成《警察局長私房菜》,由參加法國警務署長的私人飯局來評論亞洲廚師的料理特色,卻意外遇上警務署長兒子被黑幫綁架,過程鬥智又鬥力兼展現警匪雙方的奸詐。韋斯安德遜於當中更加插一段動畫,展現其拿手好戲。
欠反思的美勞作品交由我們聯想吧
看畢《法》,便看到導演滿是童心,不靠電腦特技,每個場口都如勞作一樣仔細砌成;而由人物至劇情,也不斷向《紐約客》及法國文化致敬,的確是有心人。但故事總愛帶點故弄玄虛,沉溺在美術風格,說故事就只敘述大概、「阿媽係女人」的一套,略欠深層想法。但《法》中的幾個故事及引言,倒也為筆者帶來聯想:戲中具文化氣色的安寧市,都有地方被逼遷拆作購物熱店等,可憐香港的古蹟建築,亦「買少見少」;看不明的藝術品被吹捧,而在香港不少平庸藝術創作,包括影視作品,只要年代稍為久遠,都被冠以「經典」之名,這又是一種盲目吹捧;《警察局長私房菜》一段以食物誘殺綁匪情節,有人會視為對付野豬更佳。至於學運場口,更是教筆者看得百感交集……再看看標梅利飾演的週報話事人怎樣珍惜人才,要廣告遷就記者作品刊出位置,到今天的現存媒體所看到的差不多全是廣告、記者待遇低微等,我看到是個一切皆倒退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