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在灣仔太原街、交加街一帶的排檔,有位看檔阿姐拿著塑膠條帶,編織色彩繽紛的手提籃,自得其樂。繩結設計師蕭俞(Zoe Siu)笑:「她賣得好平,我話你時薪都蝕晒喎,仲成日話送畀我!」最近策劃社區藝術項目「漫聚@灣仔」的Zoe,費時三個月訪問一眾排檔,不少檔主早與她混熟。
漫聚項目記錄灣仔排檔,了解檔主的日常空間和面貌,再延伸做展覽和工作坊,發掘區內「可以hea的空間」。據Zoe了解,這裡共138個排檔未有清拆危機,她覺得更需及時記錄,不願像坊間許多舊物老店般,命不久矣大家才趕去道別。「別等消失時才打卡!排檔文化真是香港獨有的。」
文、圖:凌梓鎏
排檔人情味 一齊織冷衫、傾心事
Zoe在九龍區成長,旺角花園街是排檔集中地,「中學時冇乜錢,最鍾意去花園街買衫。」她讀時裝設計出身,2014年曾為個人繩結飾物品牌ZOEE,於香港藝術中心開設首間select shop,所以對灣仔區從不陌生。不過人大了,她少了在巷里尋寶的閒情,多年來只與灣仔排檔擦身而過,卻又不無情感。「我做零售,好明白當中的刻苦,不論戶外攤檔或好靚的商店,如何對客和競爭對手,都會有相似體驗。」
她愛做與人相關的創作,鍾情繩結工藝正因它與人類文化進程相關,古人上山下海已用到繩結。眼見不少社區藝術項目,並沒深入了解區內人和事,加上看過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的著作《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啟發她策劃漫聚項目。「他談到(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說法)『第一空間』是屋企,『第二空間』是上學或工作地方,『第三空間』是上述以外的生活緩衝空間,而他發現排檔都屬於這種。」
今次她就探討灣仔排檔「可以hea」的第三空間,「他們有很多聯誼活動,如打牙骹、食嘢,畫面很有趣。八成排檔做了逾廿年,最勁做了60年!這裡不只經濟買賣,仲好有人情味。」她訪問了36個排檔,不是帶著社會學理論去拋書包,而是請擅畫城市風景的畫家雷焯諾(Charlotte Lui)同行,畫下檔主日常。Zoe發覺有人在檔口放了基督教雜誌,「他說可以同人傳教吹吓水,話排檔係『欲罷不能,想離開也不能的地方』,好好笑。又有賣冷衫的,每周有幾天免費教人織冷衫,社區中心咁!」
不得不提賣海味乾貨的蔡太,接母親的棒經營檔口幾十年,經歷過政府種種「改善市容」計劃,曾多次被迫搬遷,做了同行發聲代表,在排檔無人不曉。「所以這裡九成人都聽她的話!」Zoe明白排檔對外來人有防備心,當初貿貿然去訪問,她食盡檸檬,幸得熟悉排檔街坊的聖雅各福群會搭路,認識了蔡太,才獲大家信任。「蔡太總開著一張長枱,幾乎每日每小時都有人坐下與她傾偈!連舊檔主都會回來講心事,說丈夫患癌了,蔡太就像心靈加油站。」
留下來記錄社區
所謂hea,無非是喘息空間。近年社會動盪,能在狹縫中找到放鬆時刻,然後繼續生活,也是慰藉。想起排檔,Zoe說:「我們常常覺得,好似冇嘢可以做,但其實還可繼續找一些能勉勵自己、值得記錄的事。」收集排檔故事後,她參考檔口能擴展和流動的設計,做了一個展示亭,於灣仔不同地點舉行展覽。在展示亭上,除看到畫家Charlotte筆下的排檔風景,亦有Zoe的採訪內容,以及她創作的裝置。
「我以排檔常用的尼龍繩來編織,將不同檔口的貨品連結起來。有些東西已很少地方有售,如繡花鞋、很透氣的阿婆衫。我想大家知道,香港還有這班檔主存在,讓他們得到認同。」時代巨輪可將日常事物瞬間輾碎,尚在時我們卻未必仔細留意。「早前有街坊來看展覽,他由出世至今都住灣仔,我估他有50歲了。他看完後,發覺有些事自己從來不知,令我覺得這個項目是有意義的。」她笑:「雖然咁講好老土。」
從排檔延伸至發掘區內可以hea的空間,展覽播放影片,由Zoe邀請的媒體藝術家黃淑賢(Elaine Wong)拍攝,訪問四位年輕灣仔居民,喜歡在區內哪裡和如何hea。「這條片最後她提出一個問題,我覺得無論會否離開香港的人,都幾值得深思:如果你最後一日在灣仔,臨走前會去哪裡?」Zoe的答案呢?「咦?沒想過喎,我從沒打算要永久離開香港。」香港崩壞,有太多理由可令人立時離席,為何還在乎記錄排檔?「就是覺得有些事我未做完,因為我還有critical thinking,未被洗腦。」
【漫聚@灣仔】
展覽時間及地點:
7月22至29日 12nn – 6pm(灣仔利東街地下)
8月5至12日 12nn – 6pm(灣仔茂蘿街7號地下)
灣仔漫漫編織工作坊:詳情及報名
Facebook:漫聚.灣仔 Come’n Chill at Wanchai
Instagram:@comenchill.wanc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