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陰霾密佈,不少留下來的人,對將來都不敢抱有期望,但卻有人將這種力不從心的無力感,轉化成為重新出發的力量,由當下開始,做回本份發揮自己的專長,望為社會帶來丁點改變。當了十三年記者編輯、從壹傳媒畢業的呂嘉俊,在最壞的時代創辦了獨立出版社「字字研究所」,近日更將在富德樓工作室改裝成飲食主題的書店,走出自己的路。
學歷高薪水低,當過記者已經夠蠢,偏呂嘉俊這個戇人還再下一城,貼錢開書店,只因相信文字有價。再度瞓身進入夕陽紙媒行業,他不諱言由始至終都是為世所迫,「行這一步,其實都帶點無奈,坊間已找不到可以打工的媒體,既然編輯就是我所長,也是我能做得好的,不如就自己開出版社當編輯做有價值的書,營運兩年來出了四本書,到現在開書店似乎就變得順理成章。」九月底,書店開業才一周,就他所見,前景似乎不甚樂觀,入不敷支連燈油火蠟也是白繳,為了養店他要早早起床寫文賺稿費,而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讓香港人可以重拾書緣。
文、圖:Onki
書本永留存 逐粒字好好經營
好事多磨,位於灣仔富德樓一樓的字字研究所,開業前一天,樓下餐廳失火,幸好書店只是牆身略微被燻黑,書店沒有受到波及,很幸運地得以準時開業。所長呂嘉俊在開業致辭時提到有前輩曾說做出版難、做書店更難。
他大學畢業就去當記者,一當十三年,離開壹傳媒後,輾轉做了年多的自由工作者,當時歷經2019年社會運動的他無心工作,決定成立獨立出版社字字研究所,「實體書能將資料保留下來,流傳得更久遠,一切都有憑有據,但網站一關,所有資料都化為烏有,我好希望可以出版多些書本記錄低香港,如果沒人肯做,就會有『人』幫你系統地記錄、撰寫歷史。」 面對無處不在的高牆,凡人如你我唯有將戰場拉到去日常生活上,即使自覺能力微細,「做了也不知道有沒有用,唯有做咗先算。」
書店內可看到自家出版梁祖堯的《香港人食香港菜》、黎淑慧的《365日日好湯》、陳雅姿的《敍別逸離——困難時刻的藝術與治療》及廖永雄的《On-Line 一糸白水》,兩本關於飲食,另外兩本分別是講藝術治療和水墨藝術。兩年出四本,對一間出版社來說,不符成本效益,但呂嘉俊卻希望可以慢工出細活。他在出版《365日日好湯》這本書時,想突破坊間一般湯水書以食療作分類的格局,花了一年時間去籌備,最後才想出以日曆方式來表達,「出版書籍不能重蹈舊路,讀者有眼,再用相同的套路是買不出去。而我想字字出版的書,在出版十年以後,還是有再看的價值,讀者最少可以看到某個時期社會文化脈絡。」
獨立出版社資金緊絀,人手短缺,出版人大多要一腳踢,「以為自己在《飲食男女》十多年來每天都在做編採寫,懂得排版跟稿,直到真的開一間出版社,才發現原來以前有很多人默默地在背後操作,選紙計成本跟後期印刷及市場策劃等,我原來一概不曉。還好正因自己是做記者出身,唯有不斷問人,就似一個記者在做調查報導,現在總算略懂皮毛。」
完成獨立書店最後一塊拼圖
因緣際會,由一家出版社,拓展出一間書店,只是在兩、三個月前決定,「上年租了富德樓這個地方,打算是用作做展覽、當工作室,受疫情影響,所有計劃都要擱置,白繳了大半年租金,然後反覆在想如何可以善用這裡,思前想後,自己最想就是開書店。」
銅鑼灣有不少獨立書店,字字樓上已有艺鵠,他擔心若再多開一家書店會帶來惡性競爭,「問過同區內樂文書店及艺鵠,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不同類型的書店在同區內百花齊放,才能帶動到人流來看書。」令他下定決心,還要多得七分一書店的發起人James,「香港獨立書店遍地開花,各有特色,幾乎完全取代三中商的位置,想看報告文學的書可以去獵人書店及留下書店、要買藝術書可以去艺鵠,想找台灣書就有樂文,唯獨飲食書暫時未有一家獨立書店專門涵蓋,既然我在《飲食男女》當過十多年的編輯,半年前開始寫飲食專欄,就不如開間以飲食為題的書店,完成獨立書店最後的一塊拼圖。」當社會發生了驚天動地事情,人們就會對知識、書本、實體多了需求,而香港獨立書店遍地開花正正是回應時代需求。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字字選書多以飲食為主軸,旁及電影、藝術、生活、文學及設計等範疇。
「看書,其實都是一種美感教育,書店內由裝潢擺設到書本陳列都是經過細心計算,我是以編輯一本雜誌的做法來編排這個空間,書店的門面就等於封面故事要有個好靚的開版,門口當眼位置以古董櫃陳列了飲食相關歷史文物,而第一個書架就把好易入口的飲食書『特級校對』陳夢茵的《食經》、再來一本是蘊藏飲食資料但相對冷門的也斯詩集,緊接的空間就是香港飲食主題專區,這樣跳脫的組合、不硬性地劃分書籍種類,目的是令到讀者能留意到平日未必會看的書本,開發到他們的興趣。」
還在忙於搵書的他,目標是達成書店要存書千本,「我開書店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更多人睇書,由習慣睇到鍾意睇,然後最終會買書睇,對成個文化出版的產業都會有幫助。」
怕好書成堆填垃圾 出版商倉庫尋寶
為了豐富書店的書單,愛書成癡的呂嘉俊會厚著臉皮央求出版商,讓他到倉庫去發掘倉底貨,「我的出版社是自己做發行送書,不時會到出版商的倉庫去,那時會偷看倉庫中有沒有藏了好書,四出偵查發現Page One結業時送了一批書到廚具公司的貨倉,而書店開幕當日即賣斷、由已去世法國傳奇廚師Paul Bocuse所撰寫食譜《My Best》,就是我在這個廚具貨倉挖出來的寶物。」
提到絕版好書,他從書櫃珍而重之拿出一本早已絕版的素葉文學叢書,「素葉很積極推動香港文學發展,創立成員包括也斯、張灼祥、西西、杜杜等香港文學界巨匠, 好可惜已於2014年結業。而我竟然在美麗華地庫商務書店執笠時,發現店方以每本$10拋售素葉的書本,最後我全部都買回來,很怕這些好書會被送到堆填區!」據講這些舊書在二手市場有價有市。
「這些大出版商開的書店裡面有好多寶物,但可惜由架構、氛圍、擺放到選書口味都追不上時代,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書店賣書卻不了解書的價值。」
書店的利錢少,一本書賺廿蚊,有大財團撐住自然唔憂做,但獨立書店靠的都是店主一腔熱誠,有時整天的收入連他的車資飯錢也掙不到,唯有要密密寫稿賺外快去補貼書店的支出,「這樣的精神及體力消耗好大,我會找方法去氹下自己,例如當我可把喜歡的書推廣出去,讀者跟我說有所得著,那刻我又有動力努力下去。」
生活迫人成就了香港獨有飲食文化
幾乎已把書店六成以上的藏書看過,呂嘉俊現在會長駐在書店跟書迷交流閱讀心得。書以外,他只要講飲講食就會講到眉飛色舞,香港人開的飲食主題書店怎能不提到香港獨有飲食文化,「生活迫人成就了香港獨有飲食文化,文革時期,有很多飲食業人才從內地走難來香港落地生根,當時生活迫人到要夠膽甚麽都做才能生存下去。為糊口,好多人會推架木頭車,將自己撚手的料理推出來叫賣,由於競爭大,就要動腦筋想辦法突圍而出,拚出好多創新的港式組合,就好似港式奶茶,經香港人改良之後,比淡而無味的英式奶茶還要更好。香港人就是不忠於所謂傳統,創意無限地走出一套自己的風格,造就出獨一無二的港式飲食文化。」窮則變,變則通,香港人正用這種靈活變通的智慧,食飽讀書裝備自己,在這個看不見盡頭的亂世中迎難而上。
【字字研究所】
地址: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1樓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日 12nn-8pm
Facebook:字字研究所|字字研究所-書店
Instagram:@wordbywordcollective|@wordbyword_bookstore
網址:wordbywordcollect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