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風球、黑雨接連襲來,市面滿目瘡痍,樹木遭連根拔起——倒塌折斷的枝幹,最終會往哪𥚃去?
大量被直接送到堆填區,近年開始有木匠把木頭回收再用,製成實用美觀的木傢俬,給予第二生命。
當年經颱風山竹一役,木工團隊「草途木研社」曾經召喚香港人自發上街清理塌樹,自此為人熟悉。
五年過去,團隊換上另一名字MADE,以木工展「藝出造化」揭開全新篇章。面貌也許有別,但初心保持不變。
文、圖:陳傑
走進MADE位於工廈的展場,窗明几淨,一副家品陳列室的模樣。
需要強調的是,他們並非堅持只用香港木材,同時也用來自台灣、歐美等地的樹木,一切視乎製成品的實際需要。
倘若細心看,有些東西不如表面完美柔和——所有枱櫈、木櫃,以至木掛畫,都有那麼一點點「缺陷」:某個位置刻意地選用木材的live edge(天然邊),不經修飾,赤裸地露出樹的天然本相,揭露成長歷程,而家每一個edge也是獨一無二。
這也是展覽副題MADE out of live edges的意思,把傳統上會被裁走的部份,靈巧活用。
不知就裡的,大概會順理成章地讚美一句raw?
「我不會說這是raw,反而覺得live edge十分精緻。」策展人翁泳恩 (Yan)冷不防給你唱反調:「揀哪一個live edge,顏色深淺,哪支棍配搭哪塊板,都是一個判斷,是關乎美感的思考。」
她補充,工藝在不同時代自有不同詮釋:「傳統上師傅一定不會選用live edge,只會用顏色平均、木質更穩定的『芯材』(接近樹芯的中央位置),而且只肯用直紋。」
然而來到今日,更多人懂得欣賞樸實而帶生命力的美,反過來或會影響了木匠的取向。工藝的定義,隨社會的美學角度而改寫,出現有機的進化,不再一概而論。
今次展覽的傢俬,用的都是香港木材,樟樹、血桐、銀合歡等,木材由合作多時的樹藝師提供,都是因發展、惡劣天氣或城市發展而被砍下的樹木。
更值得細味的,是傢俬上呈現的年輪,除了透露樹的年紀,當中的密疏程度,其實記錄了光的方向,是天然指南針。
「外國的樹形態偏向筆直,但香港樹總是扭來扭去的,因為通常長在路邊,空間非常有限,樹需要遷就道路,盡可能向著光源伸展。」
這也是為什麼,培植出來的樹沒太多複雜年輪,因為相對「不費功夫」已能長大。
換句話,當你把木頭劈開,看見每一圈年輪,都代表著掙扎痕跡,是曾經努力的一種烙印,真憑實據,騙不了誰——而這可能是香港樹木獨有的身份證明,也暗中交代了城市地貌的變化。
展出的所有木家品,均由木工團隊MADE設計及手製,MADE的名字乍聽有些陌生,但只要告訴你他們的舊身份,應該能夠喚起印象:草途木研社,2017年成立的木工團隊,本來靜靜做事的小工房,一年後因超強颱風山竹而為人認識。
當時團隊借出手套、板鋸等工具,公開呼籲市民自發幫忙清理災後塌下的樹木,並於土瓜灣牛棚設立臨時「木庫實體站」,收集有用的木材,不致全部送到堆填區。
此事迴響意外地巨大,民間捲起輿論壓力,迫使政府馬上研究木材回收的實際方案。
自此團隊一直被視為「環保」木匠,Yan笑著澄清這不過是一場誤會:「由始至終,只是覺得木材並非垃圾,這是常識,點可能會掉?」
當然,她強調使用香港木材不是想像中容易,比如哪種木多蟲,哪種較耐用,首先需要懂得分辨。
收集後的處理也是重點:「所有香港樹木都要經過蒸煮處理,才可避免蟲害。否則一塊木有蟲,很快便會蔓延至一整批木。」
展場天花掛滿飛翔中的木鳥,彎曲不一的姿態,正是木材受過蒸煮的證明,同時換來詩意。
成立木工坊以來,他們主要為客戶訂製家具為主,並會定期參與展覽,舉辦木工班等;一切本來無恙,直到疫情來了,城市經過三年冰封洗禮,許多展覽被抽起,木工班亦因防疫政策無從捉摸而被迫煞停。
Yan猛然醒覺,以往一直過於被動——假如想繼續生存下去,經營方針必須改變。
「2019年之後,面前只得兩條路。」Yan說來氣定神閒:「一係縮,唔做。一係向前行遠啲。」
他們選擇繼續行。逆市中租下面積更大的陳列室和展覽空間,招聘年輕人加入團隊,最重要是終於開始研發自家設計及製作的木家品,以展覽的形式發售,不再單純服務客戶,作品會有自己的想法及訊息。
今次「藝出造化」正是小試牛刀的第一章。
未來將會與其他香港設計師合作,為木藝注入額外的用家思考:舉個例子,對一個書籍設計師來說,怎樣的書櫃才算完美?
愛動物的人,家𥚃又需要怎樣設計的傢俬?
「一加一大過二,留低的人都會想一齊做點什麼。」跟非關木匠的人聯乘,或者可以拓闊木工的世界。
最引人期待的,會是復刻「殖民地傢俬」:「當年港英政府養起好多本地傢俬廠,那時的木傢俬中西合璧,英式設計,中式工藝,木的色調都是統一的。例如當年清一色用偏深啡的柚木,因為講究端莊工整,這種帶社會背景的美學也值得研究。」
既打算重新開始,乾脆告別舊名字,換成MADE——注意不是make,也不是making,而是已完成式的MADE:東西已經做了出來,放在面前,等著你,看你怎樣使用它。
「當成個香港都不同了,如何透過一舊木,一件傢俬,放入一個強而有力的message?」Yan覺得,當大家都被所謂無力感侵佔的時候,只能埋頭苦幹地創造更多。
今年決心將品牌rebrand,其實是在提醒自己:做人跟做傢俬一樣,是不是該有基本要求?底線又在哪裡?
她坦言在「草途木研社」的年代,事無大小也會馬上出文大罵,現在由於種種原因,心態已有調整。
「你正在做什麼,比起你講過什麼,其實更加緊要。」Yan半開玩笑地嘆氣:「加上我已經沒精力再罵人了。」
在當下香港,她選擇用作品,替木材,替工藝,默默說話。
訪問時仍是腹大便便的Yan,現在剛剛成了新手媽媽;家中那台BB床,在她懷孕時一個人一對手,慢慢砌出來。
【藝出造化 MADE out of live edges】
日期:即日至11月30日
時間:星期一/三/五下午2-6pm;星期六2-7pm (星期二/日休息)
地點:土瓜灣落山道108號志昌工廠大廈6C
IG: madefurnitur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