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尋找城市隱藏的寶藏|保存即將消失的文字

「結業、告急、消失、清拆」等字眼,近年成了網絡上的流量密碼。一間又一間老舖相繼結業,當中的招牌、燈牌、街招等文化遺產亦悄悄地消失於街道上。其實這些獨有風景是香港人的共同記憶,更是歷史的印記。然而,眼見城市越來越陌生時,又可以怎樣延續我城故事?本地數碼打印工作室artellex在2024年初,舉辦了以字體為題的「尋找城市隱藏的寶藏」項目,邀請了7位專注研究本地文化的單位擔任活動導師,並公開招募了14位學員,透過不同的免費工作坊、城市導賞和分享會,共同記錄即將消失的文字與生活印記。在導師的帶領下,每位學員在活動期間合共創作出3組個人作品,並在上月舉辦了成果分享活動,artellex更將作品集結成紙本刊物,記載是次活動的心路歷程。

上月一連三日於artellex的打印工作室內舉辦《尋找城市隱藏的寶藏》的成果分享活動。
artellex將學員的作品印刷成紙本刊物於活動現場與公眾分享。
(相中為學員歐陽允文 Au-Yeung Wan Man, Billy 作品)

文字保育由70年代書法開始

「尋找城市隱藏的寶藏」文化保育之旅由一系列工作坊串連,邀請多位熱衷於本地文化研究的資深人士擔任導師,包括《大隱若兔》攝影集作者何逸 Rabbit Ho  、「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攝影師張俊謙Jeremy C. 、城市研究者及創作者黃宇軒 Sampson Wong  、招牌文化保育平台「街招」創辦人Kevin Mak和Ken Fung,以及城市書法研究計畫「墨跡」發起人及作者黃宣游,帶領學員以街頭攝影、書法研究、社區觀察、字體收集等實習機會創作出個人作品。

工作坊由「墨跡」發起人黃宣游的分享開始,與學員深入探討香港黃金年代的商業書法,印證著香港是當年唯一流通手寫漢字書法卡片的城市,以及中英書法雙語配合的獨例,讓學員了解書法是如何融入生活當中。

項目其中的活動「書法與印藝」聯合「墨跡」發起人黃宣游舉辦,並在場與學員分享書法心得。
活動陳列過百張當年的書法卡片,利用數碼印刷方法將70至90年代的書法卡片還原。

拼貼文字與風景

由攝影師Jeremy帶領的攝影團分兩天進行,首天先遊走上環、西營盤、油蔴地、旺角;第二天集中遊走大角咀及深水埗一帶。過程中Jeremy分享拍攝技巧,帶領學員遊走城市多個角落,並教導怎樣運用自然光、透視角度和創意構圖,將實地觀察轉化為生動的視覺敘事,並使用拼貼的方法創作個人作品,記錄字體與周遭都市景觀的關係。

完成街拍後返回artellex工作室創作個人作品。
其中學員 J. Kimberly 在場分享作品「文字的裂縫」的故事。
學員 J. Kimberly 的拼貼作品「文字的裂縫」。

大隱於市的後招牌

由何逸和林曉敏帶領的「後招牌」攝影團,帶領學員穿梭於鬧市和舊工業區,體驗歷史層次之集,更分享字體如何與社區記憶交織,並幫助學員理解字體是承載街區敘事的活態文物。攝影團從旺角出發,走到五金工場林立的大角咀,一邊散步,一邊欣賞沿途的字在風光,實地欣賞大隱於市,蟄伏於唐樓和舊工場的書法字體廣告及外牆字。

何逸和林曉敏導師帶領的攝影團,主力與學員發掘隱藏於市的文字。
(左)學員Jesica的作品
(右)學員Colin Wong的作品
學員Carly Chan的作品
學員Ming Chan的作品

重現街角消逝的招牌

為更深入了解香港商舖招牌文化,招牌文化保育組織「街招」創辦人Ken Fung和 Kevin Mak分享了他們運作「街招」的經驗,探討香港商業招牌的演變及保育方向,幫助學員在攝影創作中思考。

artellex去年8月聯同招牌文化保育組織「街招」舉辦的「字落㽞痕」,於現場佈置了多個已從街角消逝的招牌。
「街招」兩位創辦人Ken Fung和 Kevin Mak於活動上與學員分享香港老舖的歷史故事。

散步傳遞城市訊息

一系列工作坊由資深城市學家黃宇軒博士帶領的攝影散步團作結,將城市視為「活博物館」的他,帶領學員從散步中觀看潛藏於城市的故事。 當日的散步路線由荔枝角出發到快將清拆重建的兼善里、途經保安道街市、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李鄭屋泳池休憩花園等地。過程中所看見的大廈外牆、廣告、店舖名、各種標示,運用相機記錄當中有感覺的文字,配上簡鍊的文字加以分享,印記社區生活文化的痕跡。

由城市研究者黃宇軒博士帶領的攝影散步團,與學員從散步中觀看潛藏於城市的故事。
學員Agnes Tam的作品
學員Jerry Wong的作品

這些工作坊不僅提升了學員的攝影技巧、觀察能力等,也加深了對文化意義的認知。 他們的攝影作品不單是一個記錄,也成為對這城的視覺遺產作一份深思的詮釋。他們用影像方式留住城中的寶藏,同時主辦的artellex亦為學員們舉辦回顧活動,於其工作室向公眾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作品亦出版成非賣品的紙本刊物,印刷出每一幅捕捉了城市的文字和設計的影像,展現學員與文化印記之間的獨特連結,藉此啟發大家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文字來珍惜香港的獨有文化。

14位學員的作品及活動過程,全記錄於刊物內。

相關文章:訪「街招」創辦人《字落㽞痕》專訪「墨跡」發起人黃宣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