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虎毒不》陳小娟 X 談善言|道出新手媽媽「辛」活日常

陳小娟首齣編導長片《淪落人》,從角色的經歷慢慢展現出正能量,令人看得窩心。其第二作《虎毒不》卻來個180度轉變,呈現出一位新手媽媽在生理、心理方面承受相當壓力,卻不獲身邊人理解、幫忙,令她趨向崩潰邊緣,調子沉鬱。在拍畢《淪落人》後不久而成為母親的陳小娟,那時候她身心承受的壓力遠超其想像,這也成為她編導《虎毒不》的原因之一,希望道出為母之苦。

飾演《虎》中新手媽媽淑貞的談善言,在銀幕上並非首次演母親,而今次演繹一個情緒逐步低落的媽媽,表演恰到好處,令她先獲2024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獎項,亦向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寶座邁進!

文、訪問攝影:Harrison
圖:《虎毒不》官方提供

感同身受延伸至社會議題

《虎》 的導演陳小娟自言數年前當上母親,即使心理上已先作好準備,但亦令她對母親這崗位的認識出現顛覆:「在照顧BB期間,對自身及BB的健康已十分擔心,例如當時自己患有乳腺炎等,另又害怕在清潔、餵食等會否令BB產生敏感,一邊憂慮及一邊照顧BB的情況下,經常睡眠不足,情緒低落。又記得跟朋友傾談時,她們多會問我是否不拍電影,而專注照顧BB,但事實上我仍可繼續影視工作呢。上述的想法、狀況,都是我之前或未預計得到的。事實上初為人母真的遇上不少困境,總受固有一套框架影響,過往香港影視作品又鮮有探討這問題,但這確是值得討論的。」

而促成《虎》片的誕生,還有因不少相關新聞使然:「過往看到有些關於母親因情緒失控而傷害BB及自殘的新聞,我主觀覺得這些母親表現不合格,應先要『考牌』,但到自己當上母親後,確曾有一些負面想法,例如只想著逃避等,自覺也像是不負責任的母親。而至我進行資料搜集,包括親身去聽審有關案件審訊,也發現自己生小朋友後的狀態、情緒等,跟這些案件中的媽媽遭遇並非有太大差距,亦發現產後抑鬱及其他情緒問題都十分普遍。其實最重要是自己能夠冷靜下來,並得到身邊人的發現及協助,便可減少悲劇發生。《虎》是從上述相關案件作基礎而發展成戲中故事,希望大家對產後婦女的問題多加關注,而非一味批判。」

陳小娟數年前當上媽媽,深深體會湊B在身心所承受的壓力,也明白到有不少初為人母者面對的困難,從而找來談善言作「代言人」,於《虎毒不》反映出相類家庭、社會問題。
阿偉(盧鎮業飾)努力賺錢養家,卻忽略了淑貞(談善言飾)在心理、志向上的真正需求,而時有爭拗。
淑貞丈夫阿偉為方便照顧父母及節省租金,而與太太跟他們同住元朗村屋。這令淑貞有種被隔離的同時,也容易跟奶奶產生磨擦。

一次上佳的演技鍛鍊

陳小娟在揀選女主角方面不作大型casting,而是特別揀選在同一年齡層的演員進行試鏡,談善言正是第一位接受試鏡的人,最終也選了她飾演戲中淑貞一角。陳小娟說:「淑貞一角會有不同程度的depress(壓抑),而阿談厲害之處,就是可以示範到角色的不同狀態,由20%至80%、90%的情緒低落狀態,她都可以準確掌握。而角色需要增肥,並要在經特效化妝下演繹裸露場面,她都一一接受,所以最終也展開是次合作。」

在《點五步》飾演未婚懷孕女生,亦曾在《不日成婚》飾演兩女之母的談善言,自言看過《淪落人》這齣正向電影,有種心花怒放之感。對於今次有機會跟陳小娟合作,也欣然接受試鏡:「的確,《虎》的調子跟《淪》完全是兩回事,《虎》相當沉鬱,但看到她供選角用的劇本初稿,其中一場是淑貞在一場法庭戲的自白(此段最後刪走),另一場是淑貞跟丈夫(盧鎮業飾)吵架,從這兩場戲中,可以看到角色遇上的不幸,並鮮有地(於香港電影)對女性角色這樣全面描寫,就像把這母親內在一一掏出,讓觀眾對角色的不幸了解得一清二楚。我本身喜歡演出關於親情電影,加上《虎》中這個如此立體的角色,所以我也想一試演出。」

觀看《虎》時,會發現談善言飾演的苦媽媽,幾近沒甚笑容。演繹這個角色,對她來說也如上了一次上佳演技課:「如長時間保持著一種壓抑的情緒來演繹淑貞一角看似合適,但其實我曾試過長時間保持同一種狀態去演,卻變成消耗了這種情緒,越演越覺失色。反而在適時應要懂得抽離。就像今次演母親角色,在未roll機的時候,自己正在長時間抱著BB,你需要哄他,而不能一直維持沉鬱狀態,到roll時,才再將所需要的情緒展現。這樣在尋找切合位和長時間保持同一情緒的演繹中,我兩者都有作嘗試,而覺得前者的『抽離』反而會有更好的效果。」

為演繹淑貞女兒晴晴的不同成長階段,導演合共找來六個初生嬰兒分飾晴晴由出生到六個月大的三個階段。
出道已逾十年的談善言,曾演出多齣影視作品,今次憑《虎毒不》獲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獎項,是她至今的演藝生涯首個影后殊榮。
在湊B上的分歧,令淑貞跟奶奶(彭杏英飾)有不和之時。而BB出現健康問題,致淑貞倍感內疚,亦令其情緒問題不斷加深。


沒有完美的人 媽媽亦然

《虎》中的媽媽,情緒逐步受困擾,但有觀眾覺得她的過份堅持(對其工作的執著)而自招,對之少了一份同情。談善言對角色的觀察也有一番見解:「我想導演構思淑貞一角,是不想呈現一個完美的人,尤其是 『母親』在不少親情電影都會被塑造成偉大的角色,在世俗眼中必須要完全奉獻,甚至成為家庭的附屬品。但母親也與男性一樣都是普通人,性格上會有缺憾,亦會有自己的志向,而這樣就往住被批判為有太多的要求。戲中為何淑貞有這樣的掙扎而承受痛苦,正可讓觀眾反思。」

作為角色的原創者,陳小娟展現了淑貞不完美之同時,更突顯了角色不以為然的缺憾,把自己的情緒收藏至深處,令問題惡化。「我作資料搜集時發現,其實得了抑鬱症的媽媽,就更不容易展現其真正情緒,終日心想『我反應不宜過激的吧』。淑貞倔強是事實,但她跟丈夫、奶奶有意見分歧時,都不多見有情緒爆發,心中覺得『你講晒,我都唔知可以點』,但她也不明白自己為何是必要讓步的一方,又為何生產後必要她放棄工作等,而令她產生更多疑惑。她有她對工作等的堅持,但就要逐步屈服,這就是致她精神狀態惡化的其中一個原因。而她一直不表現堅持,完全順從人意,其情緒亦這樣繼續走下坡。這角色就在如此無助下而更感困苦。」

一心想於麵包、糕點製作行業有一番作為的淑貞,既忙於湊B,再加上丈夫視其賺錢不多而勸籲她放棄工作專心照顧女兒,令她倍感不是味兒!
淑貞媽媽(區嘉雯飾)也希望幫女兒照顧外孫,但淑貞亦明白母親會面對多樣難題,最終也不欲麻煩母親。
褓母(馮素波飾)既為淑貞照顧其女兒,亦儘量解開淑貞心中鬱結。

關懷與理解是良方

看畢《虎》後,看到戲中新手媽媽的遭遇,觀眾或有感今天社會的複雜性,反而令當媽媽更為艱巨。陳小娟有這樣的見解:「其實跟過往年代相比,是很難作比較的。數十年前的社會,人與人的信任度較高,有需要時可把小朋友交給鄰居暫代照顧。而今天社會物質較豐盛,社會亦有提供一些托兒服務,但隨著不少虐兒、疏忽照顧問題出現,家長對鄰居、女傭,以至專業褓母、托兒所等,會多了一份戒心。同時社會文化也強調不應麻煩別人,就好像淑貞想過找媽媽(區嘉雯飾)幫忙湊B,但想到會加重其負擔而心生內疚,最終也放棄這念頭。宏觀看來,小朋友會是日後社會楝樑,我們這一代老去,也要靠他們來照顧,而社會也應對要照顧小朋友的家長多加體恤,有人會覺得家長照顧小朋友不力,而怪責他們為何還要生小孩,這無形令父母更添壓力。又有患上產後抑鬱症的媽媽,或被人視她們心靈太脆弱,社會仍未能接受有這一類精神問題。其實及早發現產後抑鬱的問題,只要儘快求醫,一般只數星期便會治理好。但有媽媽不懂如何尋求協助,又或受別人眼光影響而不願求醫,最終致悲劇發生。我希望藉著《虎》更令觀眾理解新手母親面對的難題。」

說到這裡,談善言回憶起陳小娟曾向她諮詢意見:「她問我應否安排其小朋友報讀更多班別,以為其升讀小一作準備。這也令我理解今天為人母親和父親之難,有時會擔心小朋友『輸在起跑線』,但要他們報讀太多班別,或會增添其壓力,有些學童自殺或正源於此。作為母親及父親,可見他們何時都要承受相當壓力!」

《虎》中不定時有著嬰兒哭鬧聲,加上別人的閒言,如此「噪音」令觀眾更能感受到淑貞所受的折磨。這幕她跟女兒相對而笑的畫面,在此片實屬難得一見。
夫妻海灘漫步,重拾昔日浪漫時光,藉以安撫淑貞的情緒,但對她的幫助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