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離死別,有人為之恐懼,有人每日面對,仍想留下紀錄和同路人分享。獨立記者陳曉蕾創辦慈善機構「大銀」六年,一直致力關注香港人口老化、支援照顧者,最近將資深紓緩治療護士安姑娘過去三年寫的近百篇「大銀」專欄文章,結集成300多頁的醫護手記《好好地走》。選擇在「後疫情時代」讓安姑娘溫婉平和的文字說病房故事,陳曉蕾相信,書可以成為種子在心中悄悄植根,陪伴大家面對未知的生老病死。
文:Tiffany
圖:Tiffany、大銀 Facebook
由立春走到大寒
紓緩治療又稱「安寧治療」,亦是「安姑娘」筆名的由來。她和團隊會以涵蓋身、心、社、靈的全人治療,協助危疾重症病人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氣氛本已沉重的病房,近年再遇上的疫情和移民潮,使病人、家屬、醫護人員三方皆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陳曉蕾編書時,就刻意將散文分拆多達25個章節,好讓讀者隨著節奏,體會字裡行間描述的細膩感情變化:「其實本想設計更多『唞氣位』,不過書就會變到400頁,太厚重了!」
現時《好好地走》的編排就以24節氣為結構,由〈立春〉開始「暖場」,先述說照顧者的經歷,到〈立夏〉展現臨終者憤怒、傷感的情緒,然後〈立秋〉談生理止痛也談處理恐懼。直至〈立冬〉開始進入疫情時期,醫院探訪限制導致許多遺憾事情發生,如病人無法受洗、家人趕不及見最後一面,令陳曉蕾不禁感嘆:「〈大寒〉那章真的尤其令人心寒。」不過人人始終冀望冬去春來,於是「大寒」之後「立春」又至,成為經歷起承轉合後的第25節。
安撫人心的護士
陳曉蕾在書中形容,安姑娘可能是人病倒後最想遇到的護士:「其實在紓緩病房裡,很多病人待幾天就會走,很多照顧者也需要關心,卻又經常有口難言,她卻能在短時間內,用簡單的對話和動作安撫病人和家屬的心理。」陳曉蕾接著打開〈只剩一個殻〉一篇說明,直言覺得安姑娘好勁:「畢竟一般人不太敢這樣和別人聊天。」
〈只剩一個殻〉(節錄)
「你對於這種只剩一個殼的狀態心情如何?」「無什麼⋯⋯什麼都無。」
「無驚?」「無驚。」
「無擔心?」「無擔心。」
「是喜樂?」「無喜樂。」
「是平安?」「什麼都無。」
「是空?」「連空都無。」
「會想結束這狀態嗎?」「無。」
「感覺到有人關心你嗎?」「感覺到。」
「感覺到有人愛你嗎?」「感覺到。」
「還感覺到什麼?」「感覺到誰是真關心,誰是假。」
多年以來,安姑娘日復日目睹死亡,即使是傷心的時候,落筆亦依然溫婉。陳曉蕾身為記者,自稱個人情緒起伏較大,寫文章時會因專業保持理性,「安姑娘那種卻不是理性,而是平和,淡淡然告訴你,『有時我無法令情況變好,但至少能令它沒那麼壞』。」
最壞的尚未來臨
近兩年疫情碰上移民潮,先是親友、院牧,以至遺願都被拒諸門外,後是醫護專才相繼移居,令治療團隊合作變得困難。陳曉蕾卻直言,認為最惡劣的情況尚未發生:「香港本來就少子化,現在又有更多年輕一輩移民,對照顧老人的影響,十年內便會相繼出現。」
〈疫情下的病房〉(節錄)
另一位家屬說:「今天晚期的家人還可以認得我們,在這最需要心靈關顧、互相支持連繫的時間,院方限制我們探訪,難道要等到他神志迷茫才給我們探訪?到時還有價值嗎?」
同事唯有答:「今日他還清醒,可以視像電話和親友交流。他日神志迷茫,只能靠身體皮膚觸感和聽覺來聯繫。」
如是者,照顧者日後如何是好?陳曉蕾連珠炮發回道:「當資源不能幾倍增長時,就只能增加醫社合作、鼓勵妥善家庭分工,和推動社區互助。」她稱這種做法為「織網」,如醫生會為病人提供與確診症狀相關的社區服務單張,讓其馬上找到支援對口,之後兩邊各有專責護士、社工跟進病人個案,幫忙召集可以協助照顧的家人等等。
「俗語說一個小朋友要靠成條村湊大,其實一個大人要安然老去,又何嘗不需要?」眼見未來香港人口繼續老化,所有人皆需要認清自己的照顧責任。「但有別於照顧小朋友的是,照顧老人家的好消息並不多,『佢今日又食唔到嘢喇』之類,就更難以與人分享。」照顧年期愈長的照顧者,更愈是缺乏支援「困獸鬥」,連自己的生活圈子都會縮小。
作為傳媒,陳曉蕾指一指《好好地走》,說希望繼續做好公眾教育,又呼籲大家多多關心身邊的照顧者:「未來愈艱難,就愈要互相撐著過。」
他們還請來藝人潘芳芳聲演《好好地走》,大家可在「大銀」Facebook專頁,或在由大銀與博愛醫院合作推出,為照顧者交流而設的「啱傾」應用程式中收聽。
【《好好地走:紓緩治療護士手記》】
作者:安姑娘
編輯:陳曉蕾
出版社:大銀力量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售價:$138
訂購:實體書 bit.ly/3DYgwHZ;電子書 bit.ly/3xHmsDB;或親臨「大人站」
【大銀X「Sweetmas Market」歐陸聖誕甜蜜嘉年華】
由即日起至2022年1月2日,大家可到沙田新城市廣場羅馬圓形獻技場的「Sweetmas Market」歐陸聖誕甜蜜嘉年華,以$10捐款參加有奬攤位遊戲一次。捐款將全數支持「大銀」進行支援照顧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