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編劇、導演甄拔濤,第三度跟網絡作家合作,把唉瘋人原著小說《女神把我煉成了玩家》,改編為場域特定的體驗劇場《女神》,參加者一邊拿着手機接收訊息,一邊遊走於香港藝術中心多個場景,從意識走進潛意識,細嘗愛情的甜美與苦痛。
文、部分圖片:黃子翔
「這兩三年來,的確接觸了不少年輕觀眾。」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甄拔濤笑道:「除了我們的劇場觀眾,也來了網絡文學的讀者,他們可能是第一次踏進劇場,或第一次參與這種沉浸式體驗,都很願意開放自己,接受新事物。」
原來唉瘋人曾是甄拔濤的學生,英文作文寫得很不錯,曾被甄拔濤選為班代表參加比賽,「後來他送了一本書給我,說自己有寫網絡小說,那本書就是《女神把我煉成了玩家》。」甄拔濤本來沒怎樣追看網絡文學,之前讀過的,已是逾十年前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看了學生的小說後,他覺得有趣,「不是我的生活經驗,原來那個世界是這樣的。」《女神把我煉成了玩家》男主角Keisson,是個濫交玩家,小時候本來是個胖子,但中學時發了一場高燒,此後便瘦了下來,愈顯俊朗,因為家境富裕,沒有人生價值,曾有過幾段深入關係,都叫他承受很大傷痛,其中一位女生的不辭而別,對他造成創傷卻不自知。
後來唉瘋人向他提議,不如改編網絡文學為劇場作品,又向他介紹兩位網絡作家朋友橘子綠茶和西樓月如鈎,改編計畫遂逐漸成形,於是有了去年由橘子綠茶原著編劇、甄拔濤改編的VR驚悚體驗《魂端VR視像會議》,以及今年改編西樓月如鈎《我係窮郵差,專門幫陰陽相隔嘅親人送信》的體驗式劇場《郵差》(第一部),再來便是把唉瘋人的《女神把我煉成了玩家》改編成《女神》,皆為「後人類藝文研究社」項目。由於原著故事背景設定於尖沙咀、銅鑼灣,灣仔於地理位置而言是中心點,小說裏也有展覽等場景,於是跟香港藝術中心斟洽合作,結果一拍即合,成了香港藝術中心「文化按摩師」節目之一。
存在與虛無
他形容三位網絡小說作家各具特色,從事殯儀行業的西樓月如鈎,在小說裏談論生死議題,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創作;橘子綠茶不僅擅寫心理驚悚作品,也言之有物;唉瘋人寫出了都市感性,擅長觀察身邊的人與事,《女神把我煉成了玩家》就以真實人物為藍本發展故事,當中的「虛無」,跟甄拔濤不少作品主軸貫徹起來,引起他的興趣,「這一代人的戀愛速度迅速,很容易就會放棄,但不代表不在乎對方。」網絡小說往往篇幅較長,甄拔濤的任務,便是把作品中最好看的東西,放到劇場,在保留原著精髓之餘,某些語言與節奏,他還是會作出修動,以更適合劇場呈現,「他們沒想到我會這樣處理,十分驚喜。」
《女神》跟甄拔濤過往體驗劇場其中一個不同之處,是大量運用手機/WhatsApp,每組二十五位參加者,會收到男主角不停發給自己的訊息,包括文字、影片、錄音、圖片、歌曲等等,「總之你能在WhatsApp收到的東西,於這個旅程也同樣收到。」配合裝置、展覽、現場演出,製作團隊善用香港藝術中心垂直建築、迴旋樓梯等特色,讓觀眾隨着指示在香港藝術中心各處走,也像一步一步走進主角的內心世界,從外到內,從意識到潛意識,既回憶生命中的美好片段,也重新挖開心底裏的傷痛,「整個旅程,我會比喻為在畫廊看展覽,有人專注欣賞某幅畫,有人看得快些,想花多少時間看甚麼也可以,觀眾有足夠時間可以體驗所有,不必擔心會錯過甚麼資訊。」
甄拔濤覺得,對於網絡文學,體驗劇場是很好的表現載體,「網絡小說讀者,不知何時何地閱讀了網絡作家的文章,某程度上是單對單的經驗,跟電影、劇場的集體經驗不一樣,有了體驗劇場,彷彿還原了那種個人經驗,更貼近網絡小說本來的形態。」
【藝術 x 網絡文學:《女神》】
日期:
3月29日及30日|3pm、7pm、9pm
3月31日|3pm、5pm
地點:麥高利小劇場、香港藝術中心各處
網頁: www.culturalmasseur.hk/2023/main_programme/literature-goddes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