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e

蒲窩青年文創節「三部曲」|當青年創意在社區蔓延時

多年來,蒲窩青少年中心(蒲窩)在香港仔的「紅磚屋」會址裡,舉辦過無數文化藝術活動。自2022年辦了三屆的年度「蒲窩青年文創節」則有點不同,這「三部曲」是蒲窩的新嘗試,除每年招攬一眾青年策劃連串文創項目,幾年間,活動更由紅磚屋蔓延至香港仔社區。蒲窩項目主管Jack(蔡恒輝)說:「辦文創節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將年輕人的創意真正放到社區。」

去年於演藝學院畢業的Vickie(鄧泳琪)曾參加文創節,笑指事前對「社區」只有皮毛概念,甚至從沒去過香港仔。文創節的體驗,對她現時從事社區和戲劇工作,都是小小的種子,「到後來我加入不同社企和NGO做社區活動,認識對香港有熱誠的人,令我對香港的感覺不再只有討厭和無力,而是想趁自己有想法,去做一些事。」

文:CC
圖:蒲窩青少年中心、因乜解究應用戲劇

2024年蒲窩青年文創節的Vickie與Jack(圖左二及三)。

昔日參加者變身「節目夥伴」

近年香港歷盡巨變,大家也有Vickie所說的無力感。回顧過去三屆蒲窩青年文創節,每屆的主題均緊扣社會氣氛。Jack舉例說,2022年的「開闢日常」主題關於疫下開創新日常、2023年的「在.此地」主題,則思考疫後開關和移民潮下,我們如何跟自己的所在地連結。他說首年「開闢日常」的活動多於蒲窩紅磚屋進行,如木工和禪修體驗,到翌年「在.此地」的活動更多走進社區,Vickie就是該屆的參加者。

每年文創節都請來資深文創工作者擔任導師,分組帶領青年籌備活動。去年Vickie與組員策劃了《街渡沙龍》活動,在香港仔的特色街渡碼頭設置攤位,讓路過的乘客可取紙筆,搭船時回答生活所感的問題。Vickie回想,當時最深刻是發現,原來社區交流有很多可能性,不只有「請人報名參加活動」的傳統做法。「參加完文創節後,我在生活中也有所沉澱,對社區多了想法,有自己想用的媒介去呈現。」

《街渡沙龍》於碼頭設置的小攤位。

後來她與朋友成立「因乜解究應用戲劇」劇團,以創新戲劇介入社區,反思生活。今年初,劇團想在即將重建的石硤尾大坑西邨做社區劇場,但執行受阻,最終要改為戲劇導賞。「像busking般,想在香港善用社區空間做快閃活動,其實很困難。」哪裡有空間做在地性的劇場?Vickie想到2024年蒲窩青年文創節,並成功向Jack自薦,由昔日的參加者,變成以劇團身份做「節目夥伴」去策劃活動,包括在舢舨演出的互動環境劇場《舢落時的漣漪》。

互動環境劇場《舢落時的漣漪》。(圖:@why_appliedtheatre IG)


三屆文創節的創意延續

2024年文創節以「(如)漁川流」為主題,蒲窩項目主管Jack解釋:「當社會很多事都在變,可能要回到起源去思考。香港從前是小漁村,我們希望由此角度,引入年輕人的視角,重看這個地方。」Vickie說近年香港的狀況,令幾位劇團成員都感迷惘 ,因而創作了《舢落時的漣漪》。「相信不同時代的年輕人,也曾有迷惘期。在香港仔能坐舢舨遊覽海域,我常在碼頭看見幾位姨姨,便與她們聊天,聽她們想當年。」姨姨們以至其他街坊,曾面對水上或陸上生活的抉擇,成為劇作的故事素材。

《舢落時的漣漪》在舢舨演出,與觀眾互動。(圖:@why_appliedtheatre IG)
《舢落時的漣漪》演繹昔日於海上工作的年輕人面對什麼掙扎,並讓觀眾寫下給主角的說話。(圖:@why_appliedtheatre IG)

另外Vickie還與劇團成員,在文創節演出社區遊走式劇場《當我們開始在海上行走時》,引領觀眾隨著故事發展,在有不少廟宇的香港仔社區遊走,思考居民與自己的信仰。她說創作劇作時,曾隨機訪問街坊居民,「又自告奮勇跟打理廟宇的叔叔和姨姨聊天。他們都很nice,有的甚至讓我們在廟外位置演出。」三屆文創節雖已結束,但Jack相信活動的影響力,不等於劃上句號。他說經歷了文創節,扎根香港仔多年的蒲窩,與街坊再多了聯繫。「似乎這區的街坊都知,『蒲窩班後生仔』是會做些有趣的事。有些街坊在店舖工作,生活很枯燥,讓他們在日常中看到一點不平凡,也是我們樂見的事。」

《當我們開始在海上行走時》遊走社區不同地點演出,例如廟宇門外。

看到Vickie的發展,Jack有感從社區取得真實體驗很重要,「一個好的經歷,對年輕人是終身受用的。蒲窩作為一個組織,沒可能獨力做所有社區工作,若年輕人被empowered了,有心有力做些事,最終有助推動社區工作。」創作需要土壤,Vickie希望將來再有蒲窩青年文創節,或更多同類活動,「有不同活動,文創界別的人才能互相認識,否則可能不知大家在哪裡,也不懂創作資源在哪裡。」

《當我們開始在海上行走時》遊走社區不同地點演出,例如廟宇門外。

【蒲窩青少年中心】

網址:www.warehouse.org.hk

此計劃由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3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