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劉天蘭:電影怎麼變,都有美術的角色

去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反應熱烈,《毒舌大狀》的道具,《重慶森林》的服飾,《智齒》的場景,近距離展現於六萬觀眾眼前。今個秋天,展覽專書《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全紀錄》面世,迅速引起影迷注意。此書除了記錄展覽內容,更收錄籌備過程、展覽迴響、影人文章等,分量十足。《無中生有》書籍總編輯兼策展人之一劉天蘭表示:「這書是一次前後包抄的旅程,是一般展覽書籍甚少採用的出版策略。」他們不將專書放在展覽現場發售,反而將展覽揭幕後發生的種種都收進書裏,成為一次香港電影史標誌性活動的重要記錄。

撰文:Ida
攝影︰Ricky(訪問)、Ida(活動)

看畢《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全紀錄》,感覺這書同時是一次香港電影史的側寫,由1959年李翰祥拍攝的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到2023年史上首部突破億元票房的港產片《毒舌大狀》都有論及。全書四百多頁,封面和內頁設計以黑白配上銀色為主調,盛載四百多張風格各異、色彩豐富的電影海報及照片,突顯電影世界的繽紛,呼應美術指導、服裝指導為導演為觀眾築夢的專業。

「封面的銀色塗鴉,其實是很多個手寫的『無』字疊起來形成,象徵無中生有。」劉天蘭安坐極富電影感的奇華茶室,解釋書籍的設計意念,寫這些「無」字的皆是香港電影美術工作者。

由片廠文化到新浪潮電影 

關於美術指導、服裝指導的分工,她笑言是一種進步,「其實無論叫甚麼名稱,無論是『服裝阿姐』也好,『藝術指導』也好,一直需要人做這個工作。胡金銓、李翰祥等大導演學養很深,有自己的一套美學要求,亦熟悉明、清歷史。張西美曾跟胡金銓工作,她憶述胡導演對戲服使用的布料是非一般的講究。李翰祥愛收集古董服飾、器物,拍電影會出動自家的古董衣服、首飾,連背景的花瓶亦是古董。」

美術指導一職的確立,1981年譚家明執導的《愛殺》是分水嶺,「譚家明本身的art direction已經很強,鏡頭、用色都是內容一部份,他找了張叔平擔任美術指導,非常合拍。那時剛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這批新導演都覺得拍電影需要美術指導,他們引進了『分工』的概念。隨着香港電影發展愈見規模,再由美術指導,分出服裝指導。服裝指導除了主理服飾,亦負責化粧和髮型。至今天,分工愈來愈精細,除了有助理美術指導,亦出現執行美術指導的職位。」 

資深美術指導雷楚雄(左)和劉天蘭出席《無中生有》新書分享會。

《九龍城寨》的啟示

電影工業不斷發展,值得保留和研究的服飾、佈景愈來愈多。隨着《九龍城寨之圍城》大受歡迎,各界亦愈來愈多聲音要求保留電影場景、服飾等文化資產。 

劉天蘭坦言,身為電影工作者只能盡力搶救:「香港地方細,沒有了邵氏、電懋的片廠制度之後,欠缺足夠空間儲存佈景、服飾、道具,電影公司是投資者,佈景、服裝屬公司所有,拍攝完畢,戲服有時會送給演員,有時會半價賣給我們,有時亦會送給我們。可是很多難以儲存的東西都會丟掉。」

在去年「無中生有」展覽展出《東成西就2011》莫文蔚所穿的阿修羅戲服,便是由劉天蘭設計,被莫文蔚收藏。劉天蘭說戲服的上衣由橡膠製造,放了十多年已硬化,需要向英國再次訂製,才能修復展出。從中可見,長期而大規模保留電影服飾及道具,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以及人才。

莫文蔚在《東成西就2011》穿的阿修羅服飾,由劉天蘭設計,電影拍畢後被莫文蔚收藏。

捕捉變遷中的香港

說到這裏,劉天蘭坦言:「將這些東西保留下來,在歷史價值上,工藝技術方面,以至教育層面都有很多功能。可是,電影投資者並沒有這個責任,尤其是香港欠缺儲藏空間。沒有人能保證哪一部電影會紅,總不能甚麼都保留下來。《九龍城寨》今年才上映,那個佈景其實早已拆掉。」

電影是香港文化的載體,尤其是戰後至今的香港電影,將香港的空間及品味變遷記錄下來,例如《英雄本色》記錄了貝聿銘設計的新寧大廈面貌,《甜蜜蜜》裏黎明、張曼玉坐的九廣鐵路已成歷史,《重慶森林》裏王菲穿的心形圖案Tee和淺色太陽眼鏡是當時女生的流行打扮。

劉天蘭坦言,保留電影的服飾、道具、佈景等重要文化資產,是在和時間競賽,無論業內或民間的有心人都只能盡力而為。

潮流與不朽的創造者?

單單就潮流品味而言,電影記錄潮流,還是引領潮流?電影美術人員如美術指導、服裝指導又扮演了甚麼角色?

擔任過服裝指導、演員等不同的電影崗位,劉天蘭的見解是:「電影以導演為主,美術指導是為劇本、導演服務,電影裡面的角色、服飾成為潮流是天時地利人和,而這些東西早在上演兩年前已做好了,拍的時候並不知道放映之後會怎樣,但是電影本身已是一個非常powerful的載體,可以流通至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影響力很廣。」

她續說:「談香港電影經典,我們談王菲的Tee、劉德華的牛仔褸,但占士甸比劉德華更早穿牛仔褸,潮流就是不停迴轉。」而一些經典電影塑造的品味,如尚盧.高達執導的《斷了氣》、柯德莉.夏萍主演的《珠光寶氣》,過了半個世紀還是有人會追隨。

由CG到AI,開闊美術想像

最後談到科技,電影業界已應用多年的CG,以及近年大熱的AI,到底對電影的美術創作有何影響?為此,劉天蘭特別請教了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資深會員張英華和梁華生。

張英華表示,AI確是令美術及服裝指導的前期準備較過往輕鬆,例如AI出一張服裝設計草圖遠比繪圖師快,佈景構思方面可以透過AI將不同風格的元素糅合,意念不停轉換,AI亦能快速回應,這是人力難以追趕的效率。但不是每一個崗位都能由AI取代人類,例如導演便難以被AI取代。

梁華生則認為新科技出現,業界需要加以了解和掌握,就像當年由菲林轉數碼攝影。而當年CG出現,就是幫助創作人更天馬行空地創作,現在的AI亦然,從事美術工作的人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想像力。

劉天蘭總結:「電影不斷轉變,世界亦不斷轉變,無論電影製作的方式怎樣變,都有美術的角色。」 

【 《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全紀錄》 】

出版:香港電影美術學會
定價:$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