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常常,跟隨既定標準而活,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甚麼不好,然而The Hertz的五位成員,一直以來卻在不斷探索,嘗試尋找一般樂隊以外的其他可能,繼續做一隊「不太正常」的樂隊。相隔兩年半再次舉辦專場《The Hertz Live In 正常病院 2025》,並進駐「黃埔號」的全新演唱會場地TIDES,成為打頭炮的演出單位,The Hertz將以他們獨有的風格,帶領觀眾隨著音樂重新思考,到底甚麼才叫「正常」?文:過路人圖:過路人、網上圖片場地提供:BLACKROOM @blackroomhk 重新定義「正常」與「不正常」 音樂會取名「正常病院」,主音Herman說這個意念的生成,源自與他們合作無間的導演琳琳,對方從The Hertz製作的不同歌曲,發現其中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少作品都在講述城內人的各種病症。「譬如我們有首歌叫〈正義病患者〉,講很judgemental的香港人;〈勿憂大師〉也是講大家很容易喊打喊殺,為何不能用較幽默的方法面對呢?這些我們不太看得過眼的東西,都是某種傷風感冒以外的『病』,於是由此想到病院。」 〈勿憂大師〉是The Hertz其中一首推出的歌曲。 相隔兩年半再辦專場,這段期間,The Hertz也累積過不少經歷,其中包括好些「正常」樂隊未必會做的事情,例如自資前往外地參與演出,以及與綠葉劇團合作《山川命》等。在這次的音樂治療派對,The Hertz亦將引領觀眾重新看待他們眼中的「正常」與「不正常」,背後其實代表著甚麼。「不知道大家如何定義『正常』,可能普羅大眾會覺得,跟隨其他人做些正正常常的事就好,但大家是否忽略了『正常』這回事,它其實是中性的,當中是沒有對與錯的。一直以來,我們所做的事情,其他人可能覺得不太正常,然而我們卻很享受。那些聽過我們歌的人,或者前來欣賞演出的觀眾,心裡會否都有類似的想法,或者覺得現在的正常,好像都不太正常,那麼是否可以重新思考甚麼才叫『正常』?」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早前風車草劇團完成瘋狂喜劇《Di-Dar》,台柱阿祖(梁祖堯)、阿Dee(湯駿業)和阿君(邵美君)都說,超級盡興後有點失落,好在隨即籌備新劇《偷偷記得》,而且感覺截然不同。阿祖說:「《Di-Dar》後想做窩心、感性的劇,畀個擁抱大家。」 新作是音樂劇場、有首演舞台劇的音樂人Yoyo(岑寧兒)加盟、劇名也與音樂相關,原來想法來自阿Dee:「有次聽見一首舊歌,嘩,忽然記起廿年前的自己。我諗大家都試過這樣。」阿祖大嘆:「那種回憶突襲令人無處可逃!尤其記起美好回憶,你會對照自己現時的不濟。譬如,以前義無反顧去愛人嘅自己,去咗邊?」《偷偷記得》似乎有關重訪過去的自己,以及那些細碎的美好。 文:凌梓鎏圖:Nick Lui、《偷偷記得》宣傳照服裝:@prada(梁祖堯)/@sacaiofficial @jilsander @lanecrawford(岑寧兒)/@anteprimahk @anteprimaofficial(邵美君)/@givenchy(湯駿業)場地:the sky 《偷偷記得》宣傳照 Yoyo演護士 柔中帶剛 身兼編劇的阿祖說,「偷偷記得」四個字是整個劇本的起點。阿Dee回想:「當時我恰巧讀到一篇書介,說人生由很多片段組成,內裡總有音樂,而那代表著某一刻的自己。」唱作多年的Yoyo,生活更離不開音樂。Yoyo從未演過舞台劇,但話說回來,廿年前她大學畢業後,就是因為做一齣音樂劇的幕後工作,而成為樂壇大哥李宗盛的徒弟,開展音樂事業。 她笑:「今次抱著很大的好奇心參與《偷偷記得》。我對live performance有興趣,若要對著鏡頭拍戲,我就不太喜歡了。而演舞台劇和唱歌一樣,都是面對現場觀眾。」她試過開騷演唱,僅幾個晚上已被「情感掏空」累癱。「那時我便請教做舞台劇的朋友,每晚做相同的演出,怎樣可重複經歷情緒高低,同時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呢?從舞台劇演員身上,我相信還可以學習很多。」 Yoyo、阿祖分別飾演護士和病人。 《偷偷記得》的故事發生在醫院監護病房,Yoyo是新入職的熱血護士,阿君則演看透生死的冷漠護士長,兩人衝突可想而知。阿祖說:「我是剛剛因交通意外入院的病人,Yoyo很想幫我完成未了的事,後來阿Dee飾演的天使令她發現,原來我有很多不值得被關心的地方⋯⋯」《偷偷記得》的宣傳照一出,劇界新面孔Yoyo成亮點,特別令大家好奇,阿Dee說:「我認識的Yoyo,特質是soft之中有種硬淨,有些堅定的人生宗旨。而我不少護士朋友,做事很firm很冷靜,並非只用愛心對待病人。我覺得阿祖寫的護士角色,很吻合大家對Yoyo的想像。」 《偷偷記得》由阿祖自導(與阿Dee合導)、自編、自演。 真誠分享 已是最強安撫 作為音樂劇場,《偷偷記得》會有哪類歌曲?阿祖說:「主要是大家有回憶的歌,但我們又不會『搞』最iconic那些,例如《願》是屬於林憶蓮的、《單車》是屬於陳奕迅的,任何人翻唱都會徒然!」音樂擔當Yoyo笑言:「係囉,你唔好整蠱我呀!」她向來被稱為「治癒系歌手」,聽幾位主演形容,《偷偷記得》也是療癒和安撫觀眾的作品——有醫院的生離死別背景、有天使角色、還有「偷偷的聽著那首歌 ...
已舉行了六屆的「鹽田梓藝術節」(2022年易名為「西貢海藝術節」),香港旅遊事務署突然宣布今年停辦。以為又多一個短命藝術地標走進歷史,估你唔到,鹽田梓第九代年輕村民自告奮勇接力,於是有了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以live music、舞蹈、偶戲、魔術、沉浸式劇場等表演藝術為骨幹,帶領參觀者遊走鹽田、教堂、百年老樹、靈修之家、神父祖屋,欣賞這個非一般的客家小島。 編按:10月4號至5號將受熱帶氣旋影響。為保障參加者安全,船家已決定於上述日子暫停船班服務。藝術節活動將改期至10月7日(星期二,中秋節翌日,公眾假期) 舉行,詳情即將於ig公布,敬請留意。原定10月5日晚上舉行的「中秋迎月派對」亦將改期至 10月7日晚上舉行,並更名為「中秋追月派對」!10月11、12日的節目將如期舉行, 不受影響。 文:Ida圖:Ida(採訪攝影)、受訪機構提供(節目圖片) 前排左起:羅樂驄、梁建庭、李嘉怡、積加、利文喆後排左起:曾凱渝、黃家峻、馮嘉輝、陳頌恩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策劃人陳頌恩(Emma),是鹽田梓第九代年輕村民,亦是創作團體Ima Collab的成員。她坦言,去年冬天已有在鹽田梓辦表演藝術節的想法,但沒有想過到會由自己來擔任策劃人,因為她雖然喜歡表演藝術,但完全沒有辦藝術節的經驗。六年努力建立起的小島藝術風景,突然不再很可惜,陳頌恩大膽向村委會提出構想,「他們是第八代,一直努力復興家鄉文化,不想這個有三百年歷史的小島就這樣消失。我是第九代,他們聽到我的想法都很開心。到在村民大會向鄉親父老提出這個構想,大家都很支持,而且知道由村民自發統舉辦藝術節,島上的居民亦更加投入。」這位第九代村民就這樣擔起了策展人的重任。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策劃人陳頌恩(Emma),她笑言,籌辦「鹽田梓表演藝術節」不止凝聚了島上居民,更讓西貢不同地區有更豐富的社區連結。 鹽田梓的凝聚力,西貢人的溫暖 要辦一個大型藝術節,資金、人脈、物流人流系統缺一不可,沒有經驗又沒政府資源支持的年輕人,從何入手?Emma說:「我們開始也很擔心。當我們將藝術節構想發放出去,很多人都願意參與,就算是沒有撥款支持。我們和藝術家採用自負盈虧的合作模式,我們負責提供一個平台、提供表演場地,藝術家以他們的角度講鹽田梓的故事。」 民間自發辦藝術節並不容易,卻能成就官辦無法達至的美麗。Emma說,在籌辦的過程之中,她感受到很多溫暖,包括村民之間的凝聚力,還有西貢不同地區居民的支持,都是珍貴的社區連結。不同媒介的藝術家都願意來到島上一起演出,亦讓她非常感動。 迎月夜,感受多元小島文化 首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10月4日以泰澤祈禱揭幕,今年一共29組藝術及表演單位,包括獨立樂隊小兵、星級聲樂家黃華豐、神級「講故佬」雄仔叔叔。10月5日迎月夜,除了舉行禧年彌撒,碼頭更有小兵開show。 十月初的兩個星期,各個藝術單位會在島上和海上13個地點,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節體驗,例如,扮演鹽田梓地產項目發展商,或是在船上看粵劇演出等。我們找到六組表演藝術家分享他們的作品構想。 小兵是一支香港業餘獨立樂隊,成員有前「HUH!?」的Edmund、阿龜及輝虹。 為紀念「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下一所即將消逝的水上寮屋,團隊早前在寮屋上演過《每一件美好的事》。今次他們就搬到重新復辟的鹽田梓客家祖屋上演。 獨特的天主教客家文化 ...
許光漢與袁澧林合演愛情片,論主角顏值已達悅目之效,二人演出的新作《他年她日》自然有一定吸引力。至於要怎樣做到賞心、感動人心?「Wrong Timing」可說是不俗設定,讓兩位主角各處時間進程不一的地方(女方過了一天,而等於男方過了一年),這樣的苦戀,觀眾也看得百般滋味在心頭! 《他》乃為獲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電影(影片在「薪火相傳計畫」中獲900萬港元補助),但在港要拍攝一齣科幻電影成本實在不輕,首次執導長片的龔兆平在此片得到監製張艾嘉的幫忙,預算控制得宜,以有效成本造就效果不俗的畫面之同時,加上他們二人與李栢翹合編這劇本,並非只注重男女相戀情節,而是將愛的描寫提升到更高層面,在賞心方面提升至另一層次! 文:Harrison圖:《他年她日》官方提供 注意:以下內容含部分劇透 受網絡搞笑短片啟發 龔兆平曾執導多齣短片及廣告,亦曾任《飛砂風中轉》、《竊聽風雲3》、《華麗上班族》、《無雙》等電影的副導演,今次他首次執導長片《他年她日》,概念並非源自甚麼科幻大作或愛情經典,反而是來自網絡的一段惡搞片:每個經過學校某走廊裡的人,突然會變得與別不同。這細節令龔兆平想過,如果不同區域的時間速度並非一樣,究竟世界會變成怎樣?而這構思最終能轉化成一齣長片,乃是張艾嘉向他提及的「薪火相傳計劃」,問他有否一些故事想拍成電影,龔兆平向她提及上述概念及寫下了故事大綱,而她亦覺得可行,最後一個監製、一個執導而一同編寫了《他》。 天馬行空的故事,但有科學作根基:導演參考了真實的科學現象「重力時間膨脹」,當重力越大的地方,時間會過得越慢,因此袁澧林飾演的安晴身處的優日區,也是重力越大的地方;許光漢飾演的薯仔居於「長年區」,對比「優日區」時間過得特快(因此安晴初到長年區因不慣而猶如身處無重狀態般)。而張艾嘉亦演過、執導過愛情電影,亦曾執導過科幻電影《想飛》(與袁錦麟合導),對《他》這科幻愛情類型,與龔也相當合拍,而故事更由愛情擴展至大愛:作為實習醫生的安晴加入了「小鴿子」團隊,越過分隔兩區的重力牆,以到資源匱乏的長年區進行醫療救援,亦因為這種大愛也漸漸改變了薯仔的態度。這也成為電影另一觸動人心的地方。 龔兆平首次自編自導長片,《他》表面看來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對於角色成長、為理想不惜犧牲的描寫,同樣有著深厚筆觸。 《他》的監製張艾嘉與戲中演薯仔弟弟「番茄」的陳澤權,曾在《分貝人生》分飾母子。今次則為台前幕後形式合作,陳的表現亦亮眼。 袁澧林飾演的實習醫生安晴,由最初的理性、嚴肅,至遇上許光漢飾演的薯仔,亦變得開懷。 簡約的科幻 對現世的諷刺 拍科幻片,並非要大搞特技大灑金錢,看看上世紀六十年代高達(jean-Luc Godard)導演的《阿爾伐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
馬灣這個蕞爾小島,經廿多年不斷大興土木,不斷有新設施新建築落成,除了「開荒」屋苑珀麗灣、主題樂園挪亞方舟、星象觀察基地太陽館、大小朋友玩樂好憩處的馬灣公園外,最近還新落成新地標 一 馬灣1868,大家又多一個新景地打卡chill下!剛落成時設施還未完善,最近又多了一些新展覽新店舖,未逛過的當然值得大家特地入去逛遊,而貪新鮮遊過的,也值得再花時間再去重溫舊地,溫故知新! 文、圖:Keith 馬灣1868成為當地的新地標,亦是本地遊最新的一個熱點! 一幅幅在小屋牆上的塗鴉壁畫,都是本地藝術家的心血結晶。 馬灣1868成為近期的熱門打卡地。 在挪亞方舟通往馬灣1868的路上,到內灣是會發現這些畫成游魚的石頭,名副其實的「石頭魚」。 如何去馬灣1868?1. 港鐵荃灣站乘NR331、港鐵荃灣西站乘NR331S或九龍站乘九巴230R至馬灣珀欣路總站,再沿指示前往2. 港鐵青衣站乘NR330或港鐵葵芳站乘NR332至馬灣田寮新村站,再經芳園路步行約10分鐘 馬灣珀欣路總站後會看到這個路口,馬灣1868由此路進。 港版五漁村?馬灣1868有歷史 有人以「香港版五漁村」來形容馬灣1868,這樣未免有點浮誇,不過它確實是打卡的好去處,不少遊人前來這座號稱「集保育、文創、旅遊及藝術零售的嶄新微度假景區」消磨大半天。馬灣之所以1868,正因當年清政府在1868年(同治七年)下令於佛頭洲、長洲以及汲水門(即馬灣)設立海關,現在一座刻有「九龍關」的石碑,隔壁還有「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碑,光緒年間至今仍矗立在昔日的馬灣鄉事委員會旁,見證著清朝時海關稅務的一段歷史,而「借地」碑亦記錄了當年村民與政府協商的重要見證,現在這些遺蹟都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附近亦有一塊「梅蔚」石刻,刻鑿時間不詳,文獻有提到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宋帝昰和帝昺南逃時曾遷至梅蔚,但沒有說具體位置,有指梅蔚是梅窩,但亦有說是馬灣或青衣,眾說紛紜,目前亦無從稽考。 馬灣1868的開發商,也在園中立牌簡介馬灣歷史,附時間軸讓大家參詳。 「九龍關」和「借地」碑,是馬灣歷史的見證。 「九龍關」碑後的「梅蔚」石刻,藏於樹中成為馬灣打卡標誌之一。 舊馬灣鄉事委員會,現在地下已成為專注於香水和香薰蠟燭的「明雨」和提供靜心冥想之地的「水月淨坊」。 馬灣鄉事委員會對出便是馬灣碼頭,昔日有街渡來往青龍頭,現在則只留下一座「馬灣汲水門」牌坊,不過依然是釣友好去處。 舊馬灣鄉事委員會對出,是看日落的好地方,配合躍動的中華白海豚雕塑,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
在香港吃瑞士菜,總被stereotyped了是在小木屋環境之中吃著熱騰騰的芝士火鍋及烤薯餅Rösti,其實現代的瑞士菜,在濃重的口味之下演變成更多元化的菜式,最近在中環荷李活道開設了第4間分店瑞士餐廳Nocino,就將瑞士南部獨特的阿爾卑斯山「岩洞式」(Grotto-style)風格飲食文化帶到香港,以樸實不華但美味不凡的手工意粉和瑞士小吃,讓食客分享。 Nocino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最新分店。 在岩洞裡圍爐 所謂的「岩洞式」飲食,「Grotto」在意大利文中是「地窖」或「洞穴」,這些原本用於儲存芝士、醃肉和葡萄酒的天然岩洞,逐漸演變成充滿地道風味的鄉村餐廳,特色在於純樸的用餐環境,通常以石砌或木造的建築,營造出悠閒自然的氛圍。 把這種獨特飲食體驗帶來香港的Nocino創辦人兼主廚Matthew Ziemski,他的母親家族來自瑞士的提契諾(Ticino)地區 ,旅居瑞士期間深深沉浸於當地獨特的岩洞風格用餐方式,及後Matthew於英國多間高級餐廳工作,如倫敦文華東方酒店的Dinner by Heston以及Town Hall Hotel的Viajante等,2019年移居香港後曾擔任 Kinship的行政總廚,但Matthew對岩洞風餐廳仍念念不忘,於是2023年在大坑創立了自己的餐廳 Nocino,將他獨特的瑞士與意大利美食傳 承帶到香港。 Nocino創辦人兼主廚Matthew Ziemski。 手工意粉每周新款 開業2年左右,Nocino已開拓至第4間分店,全因為菜單內的瑞士與意國滋味最夠正宗,嚴如一場提契諾美食之旅。其中最受歡迎的必然是餐廳招牌手工意粉,自家製作的麵條,口感紮實且帶有嚼勁,完美地吸附了醬汁的風味,加上多款可以分享的餐前小吃,價位不昂貴,更難得是Matthew幾乎每星期也有新換轉的意粉料理上場,常常幫襯也不會悶。 手工意粉是 Nocino ...
最新 NEW //
更多 >
November 13, 2024
AndThen.hk

November 10, 2024
AndThen.hk

October 1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6, 2025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4, 2025
專欄COLUMN 自煮日常|Chobakery

October 3, 2025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1,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September 29,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September 26,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September 4,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14,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13,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8,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25,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August 18,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May 24,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30,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9,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6,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October 6, 2025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3, 2025
跟住去 LET'S GO

September 12, 2025
跟住去 LET'S GO

September 3, 2025
跟住去 LET'S GO

August 28, 2025
跟住去 LET'S GO

August 7, 2025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1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1,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September 22,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September 1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September 15,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