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子翔攝影:林志華 如果踢躂舞鞋,踏在地板上發出的聲音,不是「踢踢」和「躂躂」,而是琴音、鼓聲,那算不算是踢躂舞?還是一種超越?本地踢躂舞團STEP OUT Studios,於11月帶來首個電子踢躂舞蹈劇場《The Next Movement》,舞團創辦人及舞者Zoe Chan及CAL,夥拍團隊研發電子踢躂舞鞋多時,終有成果,將在演出裏,訴說踢躂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The Next Movement》編舞、藝術總監、舞蹈演出的Zoe及CAL,跟劇場人、音樂人等等,一起探索未知的領域。 探索不同可能性 訪問期間,請他們即場示範,CAL穿上電子舞鞋,連接失敗又成功,踢踢踏踏,有時發出爵士鼓的鈸、筒鼓、小筒等聲音,也有「Misfire」的時候。「這是我們這兩年來不停面對的事情。」Zoe苦笑說:「我們都是比較低技術的人,因為這個計劃,接觸了電子音樂,學習相關應用程式,那完全是另一種語言。是有挫敗感,但又覺得很有趣。」她又說,這兩年來,鋼琴聲、鼓聲,甚至怪聲都試過,即將舉行的演出,還有火車聲、玻璃碎聲,「甚至是說話的聲音!」 每個電子舞鞋的底部,都藏了七個感應器。 電子舞鞋通過電腦程式,產出不同聲音。 電子踢躂舞鞋的概念,始自疫情時,大夥兒躲在室內,無得練舞,而在木地板上跳,不僅刮損地板,還吵到鄰居。他們思前想後,有沒有一種踢躂舞鞋,「只得特定的人聽到聲音?」傳統踢躂舞鞋藏有金屬片,與木板碰撞時,發出充滿節奏的敲擊聲音,較跟爵士樂搭配,「但我們想跳出框限。」事實上,回顧踢躂舞的歷史,不少大師都在探索踢躂舞的可能性,譬如試試搖滾樂、Hip-Hop、Rap等等;電影《Tap》(1989年)最後一幕,美國踢躂舞大師Gregory Hines,穿上一對電鞋,舞動時,發出一些電子聲音,「這個概念,許多年前已經有人想過。」 他們便跟樂器設計師及聲音藝術家吳澤霖商量,研究把舞鞋電子化。吳澤霖曾為黃靖2021年結合現場音樂、踢躂舞、編作劇場的《我們在此漂流》,把Converse鞋研發成踢躂舞鞋,跟那場演出的踢躂舞指導及演員CAL結緣,對踢躂舞鞋的鞋底構造、如何影響聲音,已有概念,這次CAL向他提出合作,邀他擔任技術總監,一拍即合,「如果舞鞋沒有金屬片,既不會損耗木地板,又不會吵到別人,通過電腦程式,產出其他聲音,也可以玩其他音樂,可能性或許更大。」 反轉了的Drum Pad 他們也邀請電子音樂人、第三十二屆台灣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得主hirsk,加入團隊,扛起音樂總監之職。hirsk一直熱衷於探索不同樂器,以至不同作曲、演出方法,這個計劃應該正對口味,但他一開始卻有保留,「這幾年間,有很多Art ...
前進進去年的大型劇目《月明星稀》,成為國際藝術評論協會的「IATC(HK)劇評人獎」大贏家,囊括年度演出、年度演員、年度劇本/編劇共三大獎項,今年又一矚目劇作《完美的世界》,由電影《眾生相》的編劇兼導演李駿碩(Jun)創作劇本,黃衍仁、李穎蕾聯合導演,講紐約曼克頓唐人街三代人的故事,乍看似是《月明星稀》的系列之作。李駿碩卻說這不必然是一個港人離散的故事。 文:Ida圖:Ida(採訪攝影)、主辦機構提供(宣傳圖片) 野心+隨心,寫紐約唐人街三代人 很多觀眾認識李駿碩是因為電影《翠絲》(2018)、《濁水漂流》(2021),原來他亦是「第五屆青年編劇劇本寫作計劃」冠軍,當年憑取材自幼稚園暴力事件的《赤城頌》(2018)技驚四座。不知是否大學修讀新聞的緣故,李駿碩的作品無論電影或戲劇,社會性都會很強,探討露宿者、性傾向等世界性的議題。闊別舞台多年,今次應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創作《完美的世界》亦是極具雄心之作。 李駿碩憑電影為觀眾認識,但他也是寫舞台劇劇本。 《完美的世界》以紐約曼克頓唐人街為背景。 Jun笑說,與其說是雄心,不如說是野心,「我每次寫劇本都有一種野心,希望做一件我有機會做不到的事,我不想在舒適圈裏面寫重複的故事。我想挑戰一個我會很吃力走上山的作品,我覺得《完美的世界》完全是超級吃力。現在看《赤城頌》當年的難關變得很小,可能我五年後再回看現在,感覺又會不一樣。」 雖然為自己的設下要翻山越嶺的創作框架,但當中很多看似舉足輕重的決定,Jun都只是順心而行,例如:為甚麼劇本的時間設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七十年代之間?「因為九十年代是我出生的年代,未來的七十年代是我老去的年代。」又,為甚麼選擇寫紐約?「因為我落筆寫劇本的時候正好在紐約。而紐約曼克頓的唐人街,和倫敦、巴黎的唐人街相比,給我感覺更像一個城市,有種舊時香港的印象,保留了很多我90年代成長的香港感覺,包括當地人講話的腔調,包括當地的超市的模樣。」 寫劇本時,李駿碩剛好在紐約生活。 聯合導演黃衍仁,曾參演李駿碩的電影《濁水漂流》。 「這裏的唐人街,廣東話的普及程度,比其他地方都強。因為歷史緣故,晚清到金山淘金、起鐵路的沿海廣東人向東來到紐約這裏,亦因為後來來到的黑工學習英文的機會不多,至今這裏很多華人的面孔都會講有口音的廣東話,為了生活他們學習用廣東話。不過一切只限於曼克頓唐人街。因為紐約還有一個較新的唐人街在法拉盛,是講普通話為主。」 他續說:「那裏的雜貨舖會賣有一些很舊的東西,有一種行入了時光隧道的感覺。而這個地方給我的感覺強烈到我想寫一個關於這個地方的的故事,所以劇中人會常常說:進了這個空間,好像掉進了一個時光隧道。我覺得在美國的華人,特別會捉緊他們家鄉的某些情懷和元素,這件事亦是我想寫的。」 不是《月明星稀》的系列作 《完美的世界》、《月明星稀》雖然不是系列,但讓人有此感覺,因為兩劇都是港人移民潮之中寫海外港人或華人。而《月明星稀》是橫向的,寫同時代不同海外城市的港人遭遇和連結,劇名來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編劇、導演陳炳釗嘗試通過訪談、考察、資料搜集等方式,以戲劇回應近十年香港人的移民焦慮。 有趣的是《完美的世界》的劇名同樣來自歌詞:「忙著去護送來不及拆開裡面完美的世界……」,王菲在曹操離離世約1800年後唱的《郵差》。而《完美的世界》劇本是縱向的,寫紐約曼克頓唐人街一間大屋內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設定由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的七十年代,歷經九一一,特朗普兩度執政,並推算未來會發生內戰,這間大屋的人都如何自處? 《完美的世界》的故事雖然是講移民,但李駿碩認為和離散的社群未必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角度看當然會覺得是離散,因為我們不是在紐約唐人街居住。但他們的角度看來,他們就是那裏生活的人。」 主角區嘉雯,曾在美國讀書及生活。 袁浩楊,剛演畢音樂劇《大狀王》,便投入《完美的世界》演出。 張迪琪,是《月明星稀》的主要演員。 我老了的時代……會怎樣? ...
正正常常,跟隨既定標準而活,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甚麼不好,然而The Hertz的五位成員,一直以來卻在不斷探索,嘗試尋找一般樂隊以外的其他可能,繼續做一隊「不太正常」的樂隊。相隔兩年半再次舉辦專場《The Hertz Live In 正常病院 2025》,並進駐「黃埔號」的全新演唱會場地TIDES,成為打頭炮的演出單位,The Hertz將以他們獨有的風格,帶領觀眾隨著音樂重新思考,到底甚麼才叫「正常」?文:過路人圖:過路人、網上圖片場地提供:BLACKROOM @blackroomhk 重新定義「正常」與「不正常」 音樂會取名「正常病院」,主音Herman說這個意念的生成,源自與他們合作無間的導演琳琳,對方從The Hertz製作的不同歌曲,發現其中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少作品都在講述城內人的各種病症。「譬如我們有首歌叫〈正義病患者〉,講很judgemental的香港人;〈勿憂大師〉也是講大家很容易喊打喊殺,為何不能用較幽默的方法面對呢?這些我們不太看得過眼的東西,都是某種傷風感冒以外的『病』,於是由此想到病院。」 〈勿憂大師〉是The Hertz其中一首推出的歌曲。 相隔兩年半再辦專場,這段期間,The Hertz也累積過不少經歷,其中包括好些「正常」樂隊未必會做的事情,例如自資前往外地參與演出,以及與綠葉劇團合作《山川命》等。在這次的音樂治療派對,The Hertz亦將引領觀眾重新看待他們眼中的「正常」與「不正常」,背後其實代表著甚麼。「不知道大家如何定義『正常』,可能普羅大眾會覺得,跟隨其他人做些正正常常的事就好,但大家是否忽略了『正常』這回事,它其實是中性的,當中是沒有對與錯的。一直以來,我們所做的事情,其他人可能覺得不太正常,然而我們卻很享受。那些聽過我們歌的人,或者前來欣賞演出的觀眾,心裡會否都有類似的想法,或者覺得現在的正常,好像都不太正常,那麼是否可以重新思考甚麼才叫『正常』?」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早前風車草劇團完成瘋狂喜劇《Di-Dar》,台柱阿祖(梁祖堯)、阿Dee(湯駿業)和阿君(邵美君)都說,超級盡興後有點失落,好在隨即籌備新劇《偷偷記得》,而且感覺截然不同。阿祖說:「《Di-Dar》後想做窩心、感性的劇,畀個擁抱大家。」 新作是音樂劇場、有首演舞台劇的音樂人Yoyo(岑寧兒)加盟、劇名也與音樂相關,原來想法來自阿Dee:「有次聽見一首舊歌,嘩,忽然記起廿年前的自己。我諗大家都試過這樣。」阿祖大嘆:「那種回憶突襲令人無處可逃!尤其記起美好回憶,你會對照自己現時的不濟。譬如,以前義無反顧去愛人嘅自己,去咗邊?」《偷偷記得》似乎有關重訪過去的自己,以及那些細碎的美好。 文:凌梓鎏圖:Nick Lui、《偷偷記得》宣傳照服裝:@prada(梁祖堯)/@sacaiofficial @jilsander @lanecrawford(岑寧兒)/@anteprimahk @anteprimaofficial(邵美君)/@givenchy(湯駿業)場地:the sky 《偷偷記得》宣傳照 Yoyo演護士 柔中帶剛 身兼編劇的阿祖說,「偷偷記得」四個字是整個劇本的起點。阿Dee回想:「當時我恰巧讀到一篇書介,說人生由很多片段組成,內裡總有音樂,而那代表著某一刻的自己。」唱作多年的Yoyo,生活更離不開音樂。Yoyo從未演過舞台劇,但話說回來,廿年前她大學畢業後,就是因為做一齣音樂劇的幕後工作,而成為樂壇大哥李宗盛的徒弟,開展音樂事業。 她笑:「今次抱著很大的好奇心參與《偷偷記得》。我對live performance有興趣,若要對著鏡頭拍戲,我就不太喜歡了。而演舞台劇和唱歌一樣,都是面對現場觀眾。」她試過開騷演唱,僅幾個晚上已被「情感掏空」累癱。「那時我便請教做舞台劇的朋友,每晚做相同的演出,怎樣可重複經歷情緒高低,同時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呢?從舞台劇演員身上,我相信還可以學習很多。」 Yoyo、阿祖分別飾演護士和病人。 《偷偷記得》的故事發生在醫院監護病房,Yoyo是新入職的熱血護士,阿君則演看透生死的冷漠護士長,兩人衝突可想而知。阿祖說:「我是剛剛因交通意外入院的病人,Yoyo很想幫我完成未了的事,後來阿Dee飾演的天使令她發現,原來我有很多不值得被關心的地方⋯⋯」《偷偷記得》的宣傳照一出,劇界新面孔Yoyo成亮點,特別令大家好奇,阿Dee說:「我認識的Yoyo,特質是soft之中有種硬淨,有些堅定的人生宗旨。而我不少護士朋友,做事很firm很冷靜,並非只用愛心對待病人。我覺得阿祖寫的護士角色,很吻合大家對Yoyo的想像。」 《偷偷記得》由阿祖自導(與阿Dee合導)、自編、自演。 真誠分享 已是最強安撫 作為音樂劇場,《偷偷記得》會有哪類歌曲?阿祖說:「主要是大家有回憶的歌,但我們又不會『搞』最iconic那些,例如《願》是屬於林憶蓮的、《單車》是屬於陳奕迅的,任何人翻唱都會徒然!」音樂擔當Yoyo笑言:「係囉,你唔好整蠱我呀!」她向來被稱為「治癒系歌手」,聽幾位主演形容,《偷偷記得》也是療癒和安撫觀眾的作品——有醫院的生離死別背景、有天使角色、還有「偷偷的聽著那首歌 ...
已舉行了六屆的「鹽田梓藝術節」(2022年易名為「西貢海藝術節」),香港旅遊事務署突然宣布今年停辦。以為又多一個短命藝術地標走進歷史,估你唔到,鹽田梓第九代年輕村民自告奮勇接力,於是有了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以live music、舞蹈、偶戲、魔術、沉浸式劇場等表演藝術為骨幹,帶領參觀者遊走鹽田、教堂、百年老樹、靈修之家、神父祖屋,欣賞這個非一般的客家小島。 編按:10月4號至5號將受熱帶氣旋影響。為保障參加者安全,船家已決定於上述日子暫停船班服務。藝術節活動將改期至10月7日(星期二,中秋節翌日,公眾假期) 舉行,詳情即將於ig公布,敬請留意。原定10月5日晚上舉行的「中秋迎月派對」亦將改期至 10月7日晚上舉行,並更名為「中秋追月派對」!10月11、12日的節目將如期舉行, 不受影響。 文:Ida圖:Ida(採訪攝影)、受訪機構提供(節目圖片) 前排左起:羅樂驄、梁建庭、李嘉怡、積加、利文喆後排左起:曾凱渝、黃家峻、馮嘉輝、陳頌恩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策劃人陳頌恩(Emma),是鹽田梓第九代年輕村民,亦是創作團體Ima Collab的成員。她坦言,去年冬天已有在鹽田梓辦表演藝術節的想法,但沒有想過到會由自己來擔任策劃人,因為她雖然喜歡表演藝術,但完全沒有辦藝術節的經驗。六年努力建立起的小島藝術風景,突然不再很可惜,陳頌恩大膽向村委會提出構想,「他們是第八代,一直努力復興家鄉文化,不想這個有三百年歷史的小島就這樣消失。我是第九代,他們聽到我的想法都很開心。到在村民大會向鄉親父老提出這個構想,大家都很支持,而且知道由村民自發統舉辦藝術節,島上的居民亦更加投入。」這位第九代村民就這樣擔起了策展人的重任。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策劃人陳頌恩(Emma),她笑言,籌辦「鹽田梓表演藝術節」不止凝聚了島上居民,更讓西貢不同地區有更豐富的社區連結。 鹽田梓的凝聚力,西貢人的溫暖 要辦一個大型藝術節,資金、人脈、物流人流系統缺一不可,沒有經驗又沒政府資源支持的年輕人,從何入手?Emma說:「我們開始也很擔心。當我們將藝術節構想發放出去,很多人都願意參與,就算是沒有撥款支持。我們和藝術家採用自負盈虧的合作模式,我們負責提供一個平台、提供表演場地,藝術家以他們的角度講鹽田梓的故事。」 民間自發辦藝術節並不容易,卻能成就官辦無法達至的美麗。Emma說,在籌辦的過程之中,她感受到很多溫暖,包括村民之間的凝聚力,還有西貢不同地區居民的支持,都是珍貴的社區連結。不同媒介的藝術家都願意來到島上一起演出,亦讓她非常感動。 迎月夜,感受多元小島文化 首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10月4日以泰澤祈禱揭幕,今年一共29組藝術及表演單位,包括獨立樂隊小兵、星級聲樂家黃華豐、神級「講故佬」雄仔叔叔。10月5日迎月夜,除了舉行禧年彌撒,碼頭更有小兵開show。 十月初的兩個星期,各個藝術單位會在島上和海上13個地點,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節體驗,例如,扮演鹽田梓地產項目發展商,或是在船上看粵劇演出等。我們找到六組表演藝術家分享他們的作品構想。 小兵是一支香港業餘獨立樂隊,成員有前「HUH!?」的Edmund、阿龜及輝虹。 為紀念「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下一所即將消逝的水上寮屋,團隊早前在寮屋上演過《每一件美好的事》。今次他們就搬到重新復辟的鹽田梓客家祖屋上演。 獨特的天主教客家文化 ...
許光漢與袁澧林合演愛情片,論主角顏值已達悅目之效,二人演出的新作《他年她日》自然有一定吸引力。至於要怎樣做到賞心、感動人心?「Wrong Timing」可說是不俗設定,讓兩位主角各處時間進程不一的地方(女方過了一天,而等於男方過了一年),這樣的苦戀,觀眾也看得百般滋味在心頭! 《他》乃為獲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電影(影片在「薪火相傳計畫」中獲900萬港元補助),但在港要拍攝一齣科幻電影成本實在不輕,首次執導長片的龔兆平在此片得到監製張艾嘉的幫忙,預算控制得宜,以有效成本造就效果不俗的畫面之同時,加上他們二人與李栢翹合編這劇本,並非只注重男女相戀情節,而是將愛的描寫提升到更高層面,在賞心方面提升至另一層次! 文:Harrison圖:《他年她日》官方提供 注意:以下內容含部分劇透 受網絡搞笑短片啟發 龔兆平曾執導多齣短片及廣告,亦曾任《飛砂風中轉》、《竊聽風雲3》、《華麗上班族》、《無雙》等電影的副導演,今次他首次執導長片《他年她日》,概念並非源自甚麼科幻大作或愛情經典,反而是來自網絡的一段惡搞片:每個經過學校某走廊裡的人,突然會變得與別不同。這細節令龔兆平想過,如果不同區域的時間速度並非一樣,究竟世界會變成怎樣?而這構思最終能轉化成一齣長片,乃是張艾嘉向他提及的「薪火相傳計劃」,問他有否一些故事想拍成電影,龔兆平向她提及上述概念及寫下了故事大綱,而她亦覺得可行,最後一個監製、一個執導而一同編寫了《他》。 天馬行空的故事,但有科學作根基:導演參考了真實的科學現象「重力時間膨脹」,當重力越大的地方,時間會過得越慢,因此袁澧林飾演的安晴身處的優日區,也是重力越大的地方;許光漢飾演的薯仔居於「長年區」,對比「優日區」時間過得特快(因此安晴初到長年區因不慣而猶如身處無重狀態般)。而張艾嘉亦演過、執導過愛情電影,亦曾執導過科幻電影《想飛》(與袁錦麟合導),對《他》這科幻愛情類型,與龔也相當合拍,而故事更由愛情擴展至大愛:作為實習醫生的安晴加入了「小鴿子」團隊,越過分隔兩區的重力牆,以到資源匱乏的長年區進行醫療救援,亦因為這種大愛也漸漸改變了薯仔的態度。這也成為電影另一觸動人心的地方。 龔兆平首次自編自導長片,《他》表面看來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對於角色成長、為理想不惜犧牲的描寫,同樣有著深厚筆觸。 《他》的監製張艾嘉與戲中演薯仔弟弟「番茄」的陳澤權,曾在《分貝人生》分飾母子。今次則為台前幕後形式合作,陳的表現亦亮眼。 袁澧林飾演的實習醫生安晴,由最初的理性、嚴肅,至遇上許光漢飾演的薯仔,亦變得開懷。 簡約的科幻 對現世的諷刺 拍科幻片,並非要大搞特技大灑金錢,看看上世紀六十年代高達(jean-Luc Godard)導演的《阿爾伐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
最新 NEW //
更多 >
November 13, 2024
AndThen.hk

November 10, 2024
AndThen.hk

October 1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16,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October 14,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1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6, 2025
跟住去 LET'S GO

September 29,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September 26,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September 4,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14,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13,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8,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25,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August 18,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May 24,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30,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9,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6,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October 6, 2025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3, 2025
跟住去 LET'S GO

September 12, 2025
跟住去 LET'S GO

September 3, 2025
跟住去 LET'S GO

August 28, 2025
跟住去 LET'S GO

August 7, 2025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14,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1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1,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September 22,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September 17,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